“不满 14岁的孩子杀人,真的不用负任何法律责任?” 当此类案件曝光,公众的愤怒被瞬间点燃。这一尖锐问题,直击刑事责任年龄议题的核心,让我们不得不深思法律与人性、惩罚与教育间的平衡。今天我就带大家探究背后的法律逻辑! 近年来,低龄未成年人弑父杀母、暴力伤人的案件屡屡刺痛社会神经。因未达现行《刑法》规定的刑事责任年龄,不少加害者逃脱刑事制裁,引发广泛争议。我国《刑法》规定,不满十二周岁不负刑事责任,已满十二不满十四周岁,仅对故意杀人等两种特别重罪担责,已满十四不满十六周岁,仅对故意杀人等八种重罪担责。立法者基于 “儿童缺乏是非辨认与控制能力,刑事惩罚无意义” 的假设设定年龄界限,但现实案件却不断挑战这一理论。 刑事责任年龄在全球呈现两条路径。乐观主义秉持建构理性,认为孩童本性纯良,应设定标准化年龄,以矫正为主。德国、意大利等大陆法系国家认定不满 14 周岁无刑事责任能力,同时建立专门少年司法制度。现实主义推崇经验主义,认为统一年龄设定过于僵化,刑罚首要目的是惩罚,未成年人也不例外。英国部分地区最低刑责年龄低至 8 - 10 岁,美国 35 个州甚至不设下限。 两种路径的分歧,根源在于对人性和刑罚本质的认知差异。乐观主义相信人性可通过教育改善,主张人道主义刑罚;现实主义则正视人性幽暗,强调刑罚报应功能。历史经验表明,过度乐观的刑罚理念,可能沦为权力扩张的工具。 面对低龄犯罪高发,我国于 2021 年通过《刑法修正案(十一)》,将特定严重犯罪的刑事责任年龄下调至 12 周岁。但这并非终点 —— 配套的收容教养制度由公安机关主导,缺乏监督,随着劳动教养制度废除,近乎名存实亡;工读学校矫正效果不佳,且依赖家长自愿。 借鉴日本少年司法制度,建立统一的少年司法体系迫在眉睫。应将收容教养、工读学校等措施与刑事追诉整合,由少年法庭专门审理,兼顾惩罚与保护。 刑事责任年龄的调整,关乎每个孩子的未来与社会正义。在保护未成年人与维护社会秩序间,如何划定法律边界?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见解。
“不满14岁的孩子杀人,真的不用负任何法律责任?”当此类案件曝光,公众的愤
马俊哲律师
2025-07-31 16:23:1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