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殿那年刚满19岁,河南焦作的农村娃,参军才一年多。新兵连时,他总穿着洗得发白

棉花糖小仙女 2025-07-31 00:47:15

王忠殿那年刚满19岁,河南焦作的农村娃,参军才一年多。新兵连时,他总穿着洗得发白的军装,队列里不算最起眼的那个,可每次五公里越野,背包里总比别人多塞块石头。 1962年11月18日,喀喇昆仑山热琼山脊,气温零下45度。一个河南焦作的18岁小伙子,即将在这片雪域高原写下最后的传奇。 王忠殿1944年出生在河南焦作的一个农村家庭,1961年刚满17岁就参了军。这个不爱说话的农村娃,有个训练时的“怪癖”别人练完他还在练。 枪尖挂沙袋练瞄准,手端土坯练臂力,五公里越野总是跑在最前面。连里的老兵都说,这小子有股狠劲儿,像是在跟自己较劲。 那天的战斗来得突然,印军在山脊上修了几个暗堡,居高临下控制着整个通道。机枪交叉火力封锁得严严实实,我军一个连被死死压制在岩石后面。 子弹在头顶呼啸,碎石飞溅。这片开阔地成了名副其实的死亡地带,往前冲是送死,不冲就等着被合围。 连长的声音在硝烟中显得有些沙哑:“谁能炸掉那个暗堡?” 王忠殿没有犹豫,伸手接过了爆破筒。就像平时训练时一样,眼神专注而坚定。 海拔5200米的高原上,每走一步都要费很大劲。王忠殿猫着腰,在战友们的火力掩护下,一点一点向暗堡摸去。 子弹追着他的身影,在身边的石头上打出一串火花。他借着地形掩护,终于摸到了暗堡的侧面。 拉开导火索,王忠殿把爆破筒推了进去。没想到,敌人竟然又给推了出来。 第二次,爆破筒再次被推出,第三次,当爆破筒又一次被推出来时,导火索已经燃烧大半,王忠殿知道,这是最后的机会了,他用整个身体顶住了爆破筒,那一声巨响震撼了整座山峰。 暗堡在爆炸中坍塌,火力点彻底被摧毁。红着眼的战友们冲上去,一举端掉了剩下的敌军阵地。 王忠殿却再也站不起来了,这个刚满18岁的河南小伙,用生命为战友们撕开了一道口子。 战后,王忠殿被追记一等功,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国防部授予他“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 他的名字被刻在了喀喇昆仑的界碑上,和那些同样年轻的面孔一起,守护着祖国的边疆。 王忠殿生前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当兵就要有个当兵的样子。”这个朴素的农村兵,用最直接的方式诠释了什么叫军人本色。 18岁,正是青春年华。城里的同龄人或许还在为考试发愁,为未来迷茫。而王忠殿已经用生命完成了自己的答卷。 他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也没有什么宏大的理想抱负。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兵,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做了自己该做的事。 这就是中国军人的样子,这就是中国青年的样子。 王忠殿走了,但他的精神还在。在每一个挺身而出的瞬间,在每一次迎难而上的选择中,我们都能看到他的影子。 网友热评: “这才是真偶像!” 网友@钢铁直男:“现在的小鲜肉擦破点皮就上热搜,看看人家王忠殿,18岁就用命保家卫国!建议把这种英雄事迹写进教材,比追星强一万倍!” “河南人的骄傲!” 老乡@焦作小妮儿:“英雄是俺们焦作春林村的!村里老人说,他参军时瞒着父母,走的那天连顿像样的饭都没吃上……现在纪念馆就在塔掌村,大家路过一定去看看!” “如果回到1962年,面对敌人的枪眼,你敢像王忠殿一样冲上去吗?说说你心中的英雄标准!” (快来评论区聊聊) 权威信源:新华社、《解放军报》关于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英雄模范事迹的专题报道及战史记载

0 阅读:0
棉花糖小仙女

棉花糖小仙女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