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毛主席在接见徐州地委书记时,突然饶有兴致地问道:“'四'字底下添个'南',你猜是什么字?”地委书记略作沉吟后给出的答案,令主席露出了赞许的笑容。 1956年7月,一个平常的夏日午后在徐州火车站发生了一件小事,却成为了当地干部们津津乐道的佳话。 徐州地委副书记胡宏接到通知,毛主席的专列要在徐州停靠。他和梁如仁专员赶到车站,在朴素的列车会议室里汇报工作。 那天谈话的内容很平常,主要是农业生产和基层工作情况。胡宏详细介绍了当地小麦增产的成果,也如实反映了河工们的生活状况。 就在汇报接近尾声时,毛主席在纸上写了个字给大家看。上面是“四”,下面是“南”,组成了一个不常见的汉字。 “你们认识这个字吗?”主席问道。 胡宏仔细看了看,想起自己下乡时见过的农具,答道:“这是罱字。” “对!”主席很高兴,“你是怎么认识的?” 胡宏说自己经常到农村调研,见过农民用罱河泥做肥料的场景。这种农具看起来简单,实际作用很大。 主席点头赞许,罱是江淮地区农民常用的工具,用来从河底捞取淤泥和水草作肥料。看似不起眼,却能把河底的养分带到地面。 这次简短的问答,让在场的人都若有所思。胡宏后来回忆,主席的用意很明显:干部要像罱一样,深入基层把真实情况“捞”上来。 临别时,主席说了句让胡宏印象深刻的话:“罱字好,能把底下的养分捞上来。做工作也要这样。” 这个细节很快在徐州地委传开了,大家都觉得这个比喻很生动:好干部就应该像罱一样,不怕脏累,深入实际。 胡宏从此更加重视基层调研,无论是农忙时节还是汛期防洪,他都要亲自到第一线了解情况。 这种作风在当时的干部队伍中形成了示范效应,徐州地区的很多干部都学会了“罱”的精神,经常深入农村和工厂。 有意思的是,“罱”这个字在当地竟然流行起来。农民们见到下乡的干部,常常开玩笑说:“又来'罱'情况了。” 几十年过去了,这个故事仍然在徐州当地流传。老干部们常把它当作生动的教材,教育年轻同志要深入实际。 从一个汉字的问答中,我们能看出老一辈领导人的工作方法。他们善于用最朴素的道理,启发干部思考工作的本质。 “罱”的故事说明,真正的领导智慧往往体现在细微之处。一个简单的农具,蕴含着深刻的工作哲学。 当年胡宏能够认出这个生僻字,正是因为他经常下乡,对农村生活有真切的了解。这恰恰证明了实践的重要性。 如今的干部也面临同样的考验:是否真正了解基层?是否愿意深入实际?这些问题的答案,往往决定了工作的成效。 时代在变,但“罱”的精神没有过时。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都需要干部深入一线,把真实情况摸清楚。 这个小故事之所以传承至今,是因为它触及了干部作风的核心问题。表面上是考汉字,实际上是考作风。 胡宏晚年时常说,那个夏天的会面改变了他的工作理念。一个“罱”字,让他明白了什么叫深入群众。 我们发现许多珍贵的经验都藏在这样的小细节里,一次谈话,一个汉字,一句叮嘱,都可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网友热评: “如果今天用‘一个字’考干部,你觉得该用哪个字?为什么?”(评论区告诉我) 【消息源自:《毛泽东年谱(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徐州地方志》1992年修订版;《胡宏回忆录》手稿(未刊)】
1956年,毛主席在接见徐州地委书记时,突然饶有兴致地问道:“'四'字底下添个'
棉花糖小仙女
2025-07-30 10:11:0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