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谢晋元的遗孀向陈毅要了一个房子,陈毅就把吴淞路466号送给她,几天后,有人举报:她带了七八个年轻男人住进去,行为很可疑。 值班民警小王放下电话,心里直打鼓。这个地址,是三天前陈毅市长亲自批给谢晋元遗孀的房子。 接到报案后,小王不敢耽搁。 小王带着两名联防队员赶紧往吴淞路 466 号赶。 门没关严,一推就开。进了屋,一股药味混着霉味飘过来。 里弄深处的小天井里,七八个穿粗布衫的男人围坐在竹席上,用缠着纱布的手糊火柴盒。 一个缺了半只耳朵的汉子抬头问:“同志,是来登记户口的吧?” 小王看见他们脚边的搪瓷盆里,泡着泛黄的证件,隐约能看到 “524 团 1 营” 几个字。 这时,二楼传来一个沉稳的女声:“是派出所的同志吧?上来喝杯茶。” 楼梯拐角处,一个穿蓝布旗袍的中年妇女扶着栏杆慢慢下楼。她鬓角满是白发,正是谢晋元的遗孀凌维诚。 这位看似普通的中年妇女,有着不寻常的过往。 凌维诚 1907 年出生在上海的商人家庭。 她先后在上海务本女中和东南体育专科学校读书,学的是音乐,会演奏乐器,也会唱歌。 1929 年 9 月,凌维诚和谢晋元在汉口结婚,婚后生了四个孩子。 1937 年淞沪会战打响时,凌维诚正怀着第四个孩子,住在梅州老家的土坯房里。 她每天都捧着《申报》,找四行仓库的消息。 看到报纸上 “八百壮士死守仓库” 的标题,她摸着肚子对三个孩子说:“你们的父亲,在为国家打仗。” 1941 年 4 月 24 日,特务的子弹打穿了谢晋元的胸膛。 那时,凌维诚正在重庆防空洞里躲轰炸。 捧着丈夫的血衣,她在日记里写:“晋元,我答应你,把孩子们养大,也照顾好你的兄弟们。” 之后十年,她卖掉家里的东西,在上海、南京、武汉等地找八百壮士的幸存者。 为了兑现对丈夫的承诺,凌维诚付出了很多。 1945 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给了凌维诚十万银元抚恤金。 她没拿这笔钱买洋房、雇仆人,而是在苏州河边租了间阁楼,专门收留流落街头的孤军老兵。 有个叫周福其的战士,在日军战俘营被砍了三根手指。凌维诚用抚恤金请西医给他接骨,自己却吃了三个月的咸菜泡饭。 到 1949 年上海解放时,她的抚恤金已经花光了。 看到曾经的战友在桥洞下捡垃圾过日子,凌维诚咬咬牙,给陈毅市长写了封信:“求政府给我们一块地方住,我们不是乞丐,是抗日的军人。” 这封信很快送到了陈毅市长手中。 陈毅收到信时,看到 “谢晋元遗孀” 几个字,转身对秘书说:“吴淞路那栋日式公馆,不是空着吗?给他们。告诉房管处,水电煤都免了。” 三天后,凌维诚带着四个孩子和七个老兵搬进了吴淞路 466 号。 邻居们不知道情况,隔着门缝议论:“听说这女人解放前就跟男人不清不楚。” 直到民警上门调查,才知道那些 “可疑男人” 都是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幸存者,其中两个身上还有日军刺刀留下的伤疤。 风波平息后,凌维诚和老兵们开始考虑生计问题。 为了不拿政府救济,凌维诚带着老兵们在天井里搭了工作台。 他们用从日军仓库缴来的布料做毛巾,用肥皂厂的下脚料压肥皂,包装上都印着 “孤军牌” 三个红字。 一开始,东西卖不出去。 后来有个老工人认出毛巾上的弹孔图案,那是四行仓库外墙的样子。 消息传开,南京路百货公司门口排起了长队。 一个白发老太太攥着毛巾说:“当年我给八百壮士送过馒头,今天得让孩子们知道,英雄不能饿肚子。” 不到一个月,“孤军牌” 产品就上了《解放日报》头版,订单不断往吴淞路 466 号寄。 凌维诚对老兵们的照顾,远不止于此。 1991 年 1 月 6 日,凌维诚临终前把子女叫到床边说:“衣柜第三层,有个蓝布包。” 打开那个泛黄的笔记本,在场的人都屏住了呼吸。 上面密密麻麻写着 107 个名字,每个名字旁边都标着 “病故”“回乡”“参加志愿军”。 最后一页用红笔写着:“1953 年冬,雷雄连长胃穿孔去世,我送他最后一程。” 这些名字背后,是凌维诚半个世纪的坚守。她曾为瘫痪老兵端屎端尿三年,走二十里路为临产遗孀请接生婆,甚至熔掉自己的婚戒换钱给老兵买药,这些事她从未向外人提起。 凌维诚的一生,与 “八百壮士” 紧密相连。2023 年,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的展柜里,“孤军牌” 毛巾和谢晋元的血衣一同陈列。 她从豪门闺秀成为抗战遗孀,用柔弱双肩扛起照顾丈夫战友的重任,一辈子都在践行对丈夫的承诺,履行对那些抗日战士的责任。 她虽是平凡女子,却因这些伟大的举动,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英雄。 如今,走进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看到那些展品,人们就会想起凌维诚,以及那段令人动容的历史。
1949年,谢晋元的遗孀向陈毅要了一个房子,陈毅就把吴淞路466号送给她,几天后
靖江的过去
2025-07-30 22:16:12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