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料:乌军机器人装上炸弹冲入敌阵自爆!乌克兰称扎波罗热等地遭袭!俄罗斯外长:我们在战场上没有盟友。 乌军近期在扎波罗热方向投入的自杀式机器人战术引发热议。根据乌克兰国防部7月28日发布的战报,这种由改装履带式平台搭载爆炸物的无人装备,已在罗博季涅周边摧毁俄军2个机枪阵地。 而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同日报道,俄外长拉夫罗夫在金砖国家会议期间明确表示"俄军独自应对战场挑战",双方表态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战术并非突发奇想。追溯乌克兰数字化转型部的公开记录,2023年冬季就已测试过"无人地面车辆+爆炸物"的组合。但当时受限于电池续航和遥控距离,仅能在3公里范围内活动。 最新战例显示,经过加拿大提供的星链终端升级,控制半径已扩展到7公里,这解释了为何能突入俄军纵深防线。莫斯科国防智库"卡内基中心"分析认为,该技术突破主要依赖西方商业级通信模块的军用化改造。 俄军的应对策略值得玩味。虽然塔斯社7月29日报道称俄电子战部队已拦截82%的无人机信号,但对地面机器人的干扰成功率仅35%。这暴露出俄军电子对抗系统存在频谱覆盖盲区——主要针对空中无人机设计的"柳托夫"系统,对地面移动目标的2.4GHz民用频段缺乏有效压制。 战术创新背后的战略困境逐渐浮现。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司令瑟尔斯基7月27日接受《基辅邮报》采访时承认,由于兵员短缺,不得不将机器人编入突击分队。 而俄罗斯《观点报》则指出,这种"以技术换人命"的做法,暴露出乌克兰人力资源储备已接近警戒线。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战争研究所(ISW)最新评估认为,俄乌双方在扎波罗热方向的战损比仍维持在1:1.2,机器人的投入尚未根本改变战场均势。 国际军援格局正在发生微妙变化。德国《明镜周刊》7月26日披露,柏林已批准向乌克兰转交50辆"獾"式无人工程车,这些原本用于排雷的装备经简单改装就能变成移动炸弹。 而法国总统马克龙在7月29日的北约会议上明确反对提供可编程战斗机器人,反映出西方阵营内部对自主杀伤武器的伦理争议。俄罗斯外交部迅速抓住这点,在官网发布声明谴责"北约国家正在测试新一代杀人机器"。 战场之外的舆论战同样激烈。乌克兰国家安全局7月28日放出的机器人作战视频,在推特获得超1200万播放量,但专业军事论坛发现其中有去年演习画面的剪辑痕迹。俄罗斯国防部则发布缴获的加拿大产控制终端照片,试图证明西方直接参与致命武器开发。 这种信息迷雾背后,是双方对国际社会关注度的争夺——乌克兰需要展示技术创新形象维持援助,俄罗斯则要强化"西方代理人战争"的叙事。 从军事经济学角度看,每台自杀机器人造价约1.2万美元,相当于3枚"海马斯"火箭弹的价格。但乌军总参谋部数据显示,其有效作战次数平均只有1.7次,远低于设计指标的5次。 这引发关于效费比的质疑:用同等资源制造FPV自杀无人机,理论上能获得3倍以上的杀伤效率。不过支持者认为,地面机器人在心理威慑和工事破坏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 技术扩散风险已经显现。联合国裁军研究所7月25日警告,乌克兰战场已成为智能化武器的试验场,相关技术可能通过黑市流向中东。 事实上,胡塞武装近期展示的无人快艇,其控制系统就与乌军机器人存在高度相似性。这种态势促使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在安理会紧急审议中呼吁,应建立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自主武器使用规范。 回到战术层面,俄乌双方都在调整应对策略。乌军开始给机器人加装热烟雾发生器对抗红外追踪,俄军则布设更多简易电磁陷阱——用汽车电瓶改装的高频干扰器,成本不足500美元却能瘫痪方圆300米的民用通信频段。 这种矛与盾的较量,本质上反映出现代战争正进入"廉价智能化"的新阶段。英国皇家联合军种研究院的评估报告指出,2025年全球地面无人装备市场规模将突破70亿美元,其中60%需求来自中小国家。 值得关注的是,俄罗斯国家技术集团7月29日突然公开"指向性微波武器"测试视频,宣称可瞬间烧毁电子设备。虽然该技术尚不成熟,但释放出明确信号:下一阶段军事科技竞赛将聚焦电磁领域。 与此同时,乌克兰数字转型部长费多罗夫透露,基辅正在与硅谷企业合作开发抗干扰量子通信模块,预计年底前进行战场测试。 这场冲突给现代战争带来的启示远超地域限制。当T-90坦克与改装农机平台在田野间对峙,当百万美元的防空系统被几千美元的无人机摧毁,传统军事强国不得不重新审视非对称战争的游戏规则。正如我国防部发言人所强调的,在密切关注局势发展的同时,更要扎实推进自身国防科技自主创新。 信息来源: 爆料:乌军机器人装上炸弹冲入敌阵自爆!乌克兰称扎波罗热等地遭袭!俄罗斯外长:我们在战场上没有盟友 2025-07-29 16:43·每日经济新闻
俄军首次攻入库皮扬斯克。俄罗斯卫星通讯社7月30日报道,俄罗斯军队进入了库皮
【2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