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死在了避暑山庄,死的相当突然,大臣们却急得很,毕竟嘉庆死之前没说要立哪个皇子当继承人,就连继位诏书都找不到。 那会儿承德的暑气还没褪尽,烟波致爽殿里的檀木香气混着大臣们额头的汗味,把这桩天大的麻烦烘得愈发焦灼。总管太监慌里慌张地翻遍了皇帝寝宫的紫檀木柜,连御座垫下的暗格都没放过,最后只捧出几卷陈年的奏折,纸页都泛着黄。 随行的军机大臣们你看我我看你,脚底下的青砖像是烧起来一样。谁都清楚,国不可一日无君,可这继承人的事,嘉庆帝生前连半句口风都没漏过。道光帝旻宁虽是长子,可清朝打康熙那时候起就没严格遵循嫡长子继承制,乾隆爷不就是跳过好几个儿子选了嘉庆?再说旻宁小时候还得过天花,脸上留着疤,论起才学,比不过六弟绵忻。 有人偷偷往北京方向瞅,想着是不是该派人快马加鞭回宫,去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头找找看。老规矩,雍正爷定下的,继位诏书一般会在这儿藏一份,皇帝身边再带一份,双保险。可眼下两份都没影儿,谁也不敢拍板说这趟差事该不该去。万一诏书根本就没写,或者压根儿就没藏在匾额后头,这一趟折腾下来,岂不是自讨没趣? 还是皇后钮祜禄氏的懿旨先从北京递到了承德。这位皇后没生过儿子,却在懿旨里明明白白写着“皇次子旻宁仁孝聪睿,宜承大统”。这话一出,大臣们心里的石头落了一半。可真要让旻宁继位,总得有个实打实的凭证吧?总不能凭皇后一句话就定了乾坤。 就在这节骨眼上,一个老太监突然想起什么,跌跌撞撞跑到内务府。当年嘉庆帝南巡时,曾在杭州行宫写过一份密诏,当时是他亲手缝进了一个紫檀木匣子里,后来跟着皇帝的私人物品运回了圆明园。这话像一道闪电劈开迷雾,几位大臣立刻带着侍卫快马回京,直奔圆明园的九洲清晏殿。 木匣子找着了,锁早就锈住,侍卫用刀劈开时,木屑溅了一地。里头果然躺着那份诏书,字迹是嘉庆帝亲笔,清清楚楚写着传位给旻宁。等这份诏书送到承德,旻宁跪在嘉庆的灵前,接过大臣们捧上来的玉玺,龙袍穿在身上都带着汗湿的潮意。 这桩悬案说到底,是嘉庆帝自己把一手好牌打糊了。他一辈子学他爹乾隆,讲究“乾纲独断”,却偏偏在最关键的继位大事上拖拖拉拉。道光后来常对心腹说,要是当年父亲早把话说透,哪至于让满朝文武在避暑山庄熬那几个通宵? 其实清朝的秘密立储制,到嘉庆这儿早就变了味。雍正爷发明这规矩,是为了避免皇子们争储斗得头破血流,可嘉庆既想学雍正的神秘,又没雍正的决断,临死前连个托孤的大臣都没指定,愣是把难题扔给了一群慌了神的下属。 道光继位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头再也没藏过继位诏书。他大概是怕了,怕自己也落得父亲那步田地,让后世笑话。 信息来源:《清实录·仁宗实录》《清史稿·宣宗本纪》
康熙年间,年仅14岁的戴佳氏进入康熙皇帝后宫,一番宠幸之后,戴佳氏幸运地怀上了龙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