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被老蒋下令“永不录用”的徐恩曾在黄埔江边闲逛,看到打捞的船只,突然福至心灵:既然当不了中统的特务头子,那就当一个商人吧。
徐恩曾1896年出生在浙江吴兴的一个地主家庭,从小家境不错。他上学时选了上海南洋大学电机系,学成后还去美国留学,专攻电机工程。回国后,他就干起了本行,当电机工程师,参与一些发电站和设备的项目。那时候他还算正经人,埋头技术活儿,没想到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让他彻底变了轨迹。他积极掺和进去,表现抢眼,国民党高层一看这人能办事,就把他拉进中央组织部,当总务科科长。从这儿开始,他的人生就从工程师转向特务路子了。 1931年,徐恩曾又升了,兼任调查科科长。他在这位置上干了件大事,就是抓了中央特科的顾顺章,还让顾顺章叛变了。这事儿蒋介石特别满意,从此对他刮目相看。1936年,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成立,徐恩曾当上第一处处长,戴笠是第二处。两年后,中统局正式挂牌,他做副局长,局长朱家骅其实就是挂名,实权大多在他手里。不过朱家骅人脉广,派系多,徐恩曾在办事时总得看朱的脸色,不是那么顺风顺水。 徐恩曾在中统干得风生水起,抓了不少人,为蒋介石立功不少。可1941年后,他兼了交通部政务次长,对中统的事儿有点松懈。关键是1945年那次会议上冒出条标语,讽刺蒋介石的,徐恩曾奉命查办,却拖拖拉拉没结果。蒋介石火了,直接骂他没用。加上中统里有些人落井下石,打小报告说他前妻王碧莲利用特权在中印缅边境走私大发国难财,这些事儿传到蒋那儿,彻底把他推下台。1946年,蒋下令撤职,还说永不录用,徐恩曾的官场路就这么断了。 徐恩曾失势后,没闲着。他在黄浦江边转悠,看到打捞船在作业,就动心思了。那些船捞起江底的沉船残骸、货物,转手卖钱,生意看起来有赚头。他觉得既然当不了中统头子,干脆做商人,开打捞公司得了。他拿出多年积攒的钱,投入这行当,专门针对抗战时沉在吴淞口和江阴等地的船只。打捞上来的钢铁、布料、机械啥的,都能卖出去,利润不薄。这转变挺现实的,从权斗转到挣钱,徐恩曾算盘打得精。 开公司后,徐恩曾雇了船员和潜水员,买船买设备,干得有模有样。他不光捞黄浦江,还扩展到其他水域,回收那些战时遗留的物资,转售给工厂啥的。1949年,国民党眼看要完蛋,他带着老婆从上海跑到台湾。那时候他已经没官职,但钱不少,在台湾过得还行,继续当他的商人。一直到1985年,他才去世,活了89岁。这辈子从工程师到特务再到商人,起起落落,挺典型的国民党人物。 徐恩曾这故事,说白了就是国民党内部那套权斗的缩影。他抓人立功时风光无限,可一失宠就成弃子。蒋介石用人讲究忠诚和效率,徐恩曾后来效率低了,还牵扯走私,就被甩了包袱。他转行做商人,也说明那时代很多人得靠自己找出路。打捞生意虽苦,但比坐牢强多了。他在台湾低调过日子,没再卷入大风波,算是不错的结局。 其实徐恩曾的经历挺有启发的,官场如战场,一不小心就栽跟头。他从江边看到打捞船,就决定转型,这份机灵劲儿值得学。国民党那些特务头子,下场各异,他能平稳落地,也靠自己那点积蓄和脑子。想想看,要是他没那笔钱,估计更惨。历史就是这样,个人命运总跟大势绑一起。 徐恩曾这人,不值得美化。他在中统时干了不少坏事儿,抓人审人,手段狠辣。失宠后转行,也没啥悔改,就是为了活下去。蒋介石弃用他,原因简单:没用了呗。徐恩曾的打捞公司,靠战时沉船发财,说到底还是捡那乱世的便宜。1949年去台湾,他继续当国大代表啥的,低调挣钱,活到老。 最后说说,徐恩曾从特务到商人的转变,挺接地气的。很多人以为特务头子下场都惨,他却靠打捞生意翻身。这里面没啥英雄气概,就是现实生存。历史资料显示,他确实投入血本开公司,捞了不少沉船物资卖钱。这样的故事,提醒大家,时代变了,得赶紧适应。 徐恩曾的打捞公司,具体说来,他针对黄浦江和长江下游的沉船,捞起铁材、机械等,卖给需要的企业。那时代物资短缺,这生意正好对路。他没再回官场,专心经商,在台湾也维持了生活。活到89岁,算长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