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杀鸡取卵,这下好了,外资不敢来了!
据印度储备银行7月下旬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5月印度的外国直接投资(FDI)净流入仅为3500万美元,环比暴跌99%,同比暴跌98%。傻子都明白咋回事——谁还敢往那火坑里跳? 谁都知道,外资之所以愿意去一个国家投资,看的无非就是两个字——信心。 只要觉得市场稳定,政策靠谱,哪怕有些短期难题,企业也会想办法克服.但印度这两年做的事,偏偏是在打击这种信心。 表面上,印度一边喊着欢迎外资,一边却不断给外资企业设置障碍。 各种政策说变就变,行政审批拖拖拉拉,税收要求层出不穷。企业刚刚适应了一个政策,没过多久又冒出来一套新规,折腾得外企头晕眼花。 更让人头疼的是,印度对外资的态度,明显带有一种“你来是给我送钱”的想法。 外资刚进来时,确实能感受到点“欢迎”的气氛,但等企业落地运营,变相收费、政策倾斜、本地保护、审批拖延这些老毛病就全冒出来了。 外企如果还能赚钱,那就得被各种理由多收一层、扒一层;要是遇到问题,想要退出也没那么容易,总会被卡在程序或者被要求补交一堆费用。 外资企业在这样的环境里,怎么可能安心长期投入? 说到底,印度这种所谓“招商引资”,本质上还是短视行为。把外资当成“提款机”,想着怎么把别人兜里的钱变成自己的,结果反倒把自己未来的路堵死了。 商业社会最讲究规则和信用,企业最怕的不就是政策不确定和制度不透明吗?今天说一套,明天又来一套,谁还敢把本钱投进去?一旦信心被消耗光,再多的政策口号也只是空谈。 其实,外资企业不是没给过印度机会。很多企业刚开始对印度市场抱有不小的期待,想着依靠人口红利和快速发展的经济,能有不错的回报。 可现实一再证明,只靠低成本和大市场吸引力远远不够。 企业做的是长期生意,最怕的就是政策朝令夕改、地方政府和中央之间互相推诿、实际操作中处处设卡。每次到关键时刻,印度总是以本地产业保护为由抬高门槛,外企只能被动应付。 而且,印度对外资的限制也是一步步收紧。技术、金融、互联网等领域的外企,准入门槛越来越高,监管越来越严。 对于中国等特定国家的企业,限制措施几乎没有放松过。审批速度慢,政策解释不清,企业想要合规经营都变得很难。 这种情况下,企业能做的也只有谨慎操作,甚至干脆选择别的国家作为新的投资目的地。 现在的东南亚市场,政策更稳,营商环境更友好,外企自然就更愿意去那边发展。 说到底,外资企业并不是不愿意和印度合作。印度毕竟是一个大市场,谁都知道这里有潜力。 但企业更看重的是公平和可持续性。只要觉得风险大、预期不稳,企业自然不会投入太多。 印度如果一味只想着短期收益,忽视了商业信誉和投资环境建设,最终吃亏的只能是自己。外资不是傻子,谁都不会把钱往火坑里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