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诺曾经说:中共是一批无知的亡命之徒》埃德加·斯诺用一部《西行漫记》,向世界介

历史故事收集者 2025-07-29 08:47:12

《斯诺曾经说:中共是一批无知的亡命之徒》埃德加·斯诺用一部《西行漫记》,向世界介绍了真实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但其实在去陕北之前,斯诺对共产党和红军是有偏见的,并没有好印象。

埃德加·斯诺,一提起这个名字,大家都想到《西行漫记》,那本书让全世界认识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可你知道吗?他一开始对中共可没啥好印象。1933年,他还写文章骂中共是“无知的亡命之徒”,语气里满是瞧不起。那他咋就从喷子变成了宣传员呢? 1905年埃德加·斯诺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家里条件一般,父母忙着挣钱养家。他小时候就爱看报纸,长大后上了密苏里大学新闻系,课余给校报写稿,练就了一手写报道的本事。1928年,23岁的他坐船来到中国,落脚上海。那时候的中国乱糟糟,军阀打仗,外国人做生意,老百姓苦哈哈。斯诺给《密勒氏评论报》等欧美报社当记者,跑遍上海、北平,采访各种人物,写了不少关于中国局势的文章。 刚来的时候,他对中国的了解基本靠国民党报纸和西方媒体,那些报道把共产党和红军说得一无是处,叫他们“暴徒”“赤匪”。斯诺也没多想,跟着这调调走。1933年,他在北平写了一篇报道,直接说中共是“无知的亡命之徒”。这说法听着刺耳,可那时候的他就是这么想的,受限于信息来源和西方视角,偏见满满。

呆在中国时间长了,斯诺开始接触一些不一样的观点。1934年,他在上海认识了史沫特莱,她讲红军在江西打仗的事儿,挺吸引人。同年,宋庆龄也跟他聊过,说共产党在帮农民争取土地。鲁迅还跟他讲了社会不公的事儿。这些人的话让他心里打鼓:报纸上说的共产党真有那么不堪吗?他开始觉得自己可能被忽悠了,得亲自去看看。 这时候的斯诺已经不是刚来中国的小白了。他跑过不少地方,看过军阀混战,也见过老百姓的苦日子。那些开明人士的话,像种子一样在他脑子里发芽。他下定决心,要去陕北,搞清楚共产党到底是啥样。 1936年7月,斯诺到了陕西保安县,亲眼见到了红军和共产党的高层。他跟毛主席、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徐海东这些人接触过,发现他们跟报纸上写的完全不一样。毛讲的是扎根土地,周恩来说的是为民奋斗,朱德聊的是部队的苦日子,彭德怀让他看红军医院的艰苦条件,徐海东讲的是战士们的战斗经历。他还看到普通士兵在学认字,想着以后能给家里写信。 这些见闻让斯诺傻眼了。原来这帮人不是啥“亡命之徒”,而是有目标、有信念的一群人。他们吃的苦比想象的多,干的事儿却是为了老百姓。他以前的看法被现实啪啪打脸,笔记越写越多,脑子里的想法也彻底变了。 1937年,斯诺回到伦敦,把在陕北的见闻整理成书,取名《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一出,欧美读者炸了锅。书里写了红军的战斗、农民的希望,还有共产党咋在土里刨出一片天。西方人头一次知道,中国还有这么一支队伍,不是报纸上说的那样不堪。这本书成了畅销书,大家伙儿在咖啡馆里传着看,聊着中国的革命。

斯诺没把共产党写成完美的英雄,他记录的是自己看到的真实情况。红军有纪律也有困难,共产党有理想也有挑战。他用事实说话,把偏见撕开了一道口子。 写完书,斯诺没闲着。1940年代,他又去了中国好几次,看延安的红军,也跑去上海记录变化。1950年代,他访问新中国,看到新社会的新气象,写了文章发到欧美报刊上。他一直关注中国,想让西方人多了解这边的情况。 晚年他住在瑞士日内瓦,1972年因病去世,67岁。临死前他说,想把一部分骨灰送到中国。1973年,他的骨灰被埋在北京大学未名湖边,成了他和中国缘分的见证。 为啥斯诺能从“无知的亡命之徒”这话,转到写《红星照耀中国》?首先,他有记者的好奇心,不满足于二手信息,想自己找答案。其次,他接触了不同的人,听了不同的声音,给了他思考的空间。最关键的,还是陕北那趟,让他亲眼看到真相。报纸上那些妖魔化的描述,跟现实一对比,高下立判。 他这转变不是啥洗脑,而是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偏见是啥?就是没搞清楚就瞎说。斯诺用行动证明,真相得自己去找。

0 阅读:7

猜你喜欢

历史故事收集者

历史故事收集者

历史故事收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