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革命烈士高捷成从百川钱庄带走了两万银圆,随着红军离家后再也没有回去过

青史如烟啊 2025-07-28 17:07:42

1932年,革命烈士高捷成从百川钱庄带走了两万银圆,随着红军离家后再也没有回去过。他走后,钱庄的人很快找上家门,逼家人代还债务。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2年,漳州的春风尚带寒意,高家老宅却早已风声鹤唳,百川银庄几名账房师傅站在堂屋中央,手持账本与借据,声称出纳高捷成在任职期间私自挪用了银庄22500银元,捷成自红军撤出漳州后便杳无音讯,银庄转而上门追债,要求高家为其儿子未归之款负责偿还。   高家的长辈一时震惊,这笔巨款,相当于普通百姓几代人的积蓄,而就算是家中经营多年的鞭炮厂、田产数亩,也不足以一时还清,面对愤怒与质疑,高捷成的父亲沉默许久,最终未曾推卸,家中自此开始了漫长的偿债之路。   再回首1930年,彼时的高捷成年仅二十三岁,正担任百川银庄出纳,账本细致,手笔娟秀,是典型的“账房里出来的才子”,谁也未曾料到,他在一本账册的“特殊支出”栏中,悄然记下了22500银元。   这笔钱不久后变作十四间房产,旋即转手抛出,所得之款全部换作粮食、药品与枪支,秘密送往深山之中的闽南游击队,当时游击队物资极度匮乏,有战士连一口热饭都难以保障,他明白,自己若不出手,前线将陷入更深困境。   他未向任何人交待此事,甚至连最亲近的家人也被蒙在鼓里,他知道,自己这一举动不仅违背银庄规章,更可能给整个家族带来无尽后果,但他依然做了。   1932年,红军短暂攻克漳州,在此期间,高捷成积极奔走于商会与商贾之间,仅用四十天便筹得近百万银元,支援部队。   城市即将再度易手之时,他未做多言,留下一封字条后随红军北上离去,彼时妻子刚产下幼子,抱着婴儿赶至码头,只见江面帆影渐远。此后十余年,他再未归家。   家中顿失支柱,债务重压而至,高父先行变卖鞭炮厂、宅产、田地,尚不足还一半,剩下的债务,如山般压在高家人肩头,高捷成的妻子蔡宝不言不语地接过担子。   她白日帮佣,夜间糊火柴盒,双手经年累月满是裂口,她不曾抱怨,也不曾解释,只将丈夫留下的那封字条反复取出端详,字迹已被摩挲得几近模糊,却从未遗失。   在遥远的北方,高捷成同样走入了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他投身红军的金融系统,与毛泽民等人一同在瑞金组建起苏维埃国家银行。   在物资匮乏、制度混乱的条件下,他设计出一套适用于战时的会计制度,引入复式记账、统一账簿格式、凭证管理等体系,使根据地的财政得以初步规范,他从银庄带来的账本经验,在战争中焕发出新的意义。   1934年,红军战略转移开始,他将银行的账册、模板与油印工具绑入背囊,踏上长征之路,过草地时,他与战士们一同忍饥挨饿,甚至啃过皮带,但始终不曾放下背上的财务工具,他深知印钞模板丢了,可以再刻,账簿丢了,整个根据地经济便如无根之木。   1939年,在太行山区,他创建冀南银行,在战火频仍之地,这家银行没有铜墙铁壁,只有数台石印机、一间石屋与一群背着机器躲避扫荡的印钞员。   他们白日藏于洞中印钞,夜晚驱马翻山转移,冀南币流通之初,几无信任,然而日渐被边区百姓接受后,它逐步击溃日伪发行的“联合票”,成为抗战金融中的坚实支柱。   1943年5月,河北白鹿角村突遭日军扫荡,高捷成正值清晨未食,闻警报后先行指令销毁密电码与核心账册,就在大家准备撤入地道时,他发现刚运抵的德国造切纸机尚未转移,便返身冲向打谷场。   他拼尽全力将其掩入草垛,却在转身时中弹倒地,他将贴身文件袋塞给身边电话员,强行将其推走,自己倒在血泊之中。   后事极为低调,因当年登记家庭地址刻意填错,组织在之后数年里遍寻不着其家人,高家一边默默还债,一边等待归人。   直到1949年漳州解放之际,最后一笔债款终于偿清,蔡宝将账本摊在银庄柜台前,银元逐一摆上,分文不少,百川银庄的人沉默良久,最终双手接过。   不久之后,政府将烈士证书与抚恤金一并送至高家,蔡宝自此才知丈夫已于六年前牺牲,抚恤金她未留分文,全数捐予国家,只言国家尚穷,能派上更大用处,自那日起,她在所有文书中签名“高蔡宝”,以此纪念丈夫。   多年后,其孙子进入人民银行漳州分行任职,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张泛黄照片,照片中人着打补丁布衫,眼神坚定而深远,仿佛仍在注视着共和国的山河,他留下的,不仅是那两万银元的旧账,更是信仰的火种。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0 阅读:13

猜你喜欢

青史如烟啊

青史如烟啊

青史如烟随风散,故纸堆里白首寻。我们的每天都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