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中国驻瑞典大使耿飚遭到瑞典军官的轻视:听说大使阁下是一位将军,不知您曾带过多少兵?谁知耿飚轻飘飘说了一句,瑞典官员立刻肃然起敬。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世界对这个东方大国充满疑问,耿飚作为首任驻瑞典大使,在这一年踏上北欧的土地。 他原本是解放军第十九兵团的副司令员,统率十几万人,如今却脱下军装,穿上西装,走进陌生的外交场合。 第一次正式亮相是在瑞典国庆的招待会上,瑞典军方、政界、外交界的代表齐聚一堂,耿飚也带领使馆人员出席。 他神情沉稳,举止从容,席间应对有度,但就在酒过三巡时,一位瑞典高级军官带着几分醉意凑上前来,带着探询与轻视的语气问他:“听说大使阁下是一位将军,不知您曾带过多少兵?” 这个问题在嘈杂的宴会厅中突然让人安静了下来,耿飚只是淡淡一笑,平静地回答:“解放军第十九兵团,三个军,大概十几万人吧,” 那位军官听完,脸上的表情一下变了,酒意也退了大半,他立刻站直,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说:“这比我们瑞典全国的军队还多,”他原本以为这位东方大使是被拔高的文人,没想到竟是实打实的指挥官。 这件事很快传遍了瑞典外交圈,与会的各国使节也都对这位中国大使另眼相看,在之后的几次外交活动中,不少人主动上前与耿飚寒暄,想听他讲讲长征和解放战争的故事。 耿飚并没有借机炫耀,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传播新中国的形象上,他在瑞典的日子并不轻松,使馆经费紧张,人手不足,许多工作都要自己亲力亲为,有时外交官们下班后要轮流下厨,家属也一同参与。 他们住在租来的普通住宅里,没有讲究排场,耿飚从不觉得委屈,他说这和当年在战场上搭帐篷做饭没什么不同,只是这一次,他们打的是另一场没有硝烟的仗。 最初,他甚至连西装怎么打领带都不熟练,但很快,他适应了节奏,不仅拿到了瑞典驾照,还常常自己开车出行,他从不觉得开车会降低身份,在他看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才是关键。 外交工作不仅是出席宴会和拜会政要,更重要的是传达立场,争取理解,朝鲜战争爆发后,西方媒体纷纷指责中国是“侵略者”,耿飚心中难受,觉得不能任凭这些声音扩散。 他开始主动出击,向瑞典政府官员、新闻界人士详细说明中国为什么出兵,他在会谈中拿出地图,指出鸭绿江的位置,讲述美军步步逼近边境的过程。 一次,瑞典外交部长在会议中提到了美方的说法,耿飚当即提出要单独会谈,他不动声色地带来了美军在朝鲜对平民进行轰炸的照片和记录,一页一页地翻给对方看。 外交部长听完,沉默了许久,没有再说一句为美方辩解的话,1952年,美国被曝在朝鲜使用细菌武器,西方社会普遍认为这是中苏编造的谣言,耿飚知道,必须有独立的第三方站出来。 他带着使馆人员四处奔走,联系到了斯德哥尔摩的医学专家安德烈博士,安德烈听完介绍后,决定亲自前往朝鲜调查。 她带回了详细的样本和影像资料,经过反复验证后确认属实,她把结果提交给瑞典的几家主流报纸,消息一经登出,引起不小震动,这一次,中国的声音被更多人听见了。 耿飚的工作方式不同于传统外交官,他不喜欢照本宣科的文件,更看重调查和现场情况,他会亲自走访瑞典的工厂、学校、科研机构,和工程师、工人聊技术、问成本。 他发现瑞典在风力发电技术上走得很前,便着手搜集资料,编写报告寄回国内,希望能推动国内能源的改进。 在瑞典的六年时间里,耿飚做了很多事,但他从未自夸,他把外交工作比作作战,不管在哪条战线上,都要为国家打出一片天地。 回国后,他继续在外交和军队系统任职,直到成为国防部长,那时候,中国刚取消军衔制度,他依旧没有军衔,是共和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无军衔的国防部长。 几十年过去了,当人们回顾新中国的外交历程时,常常会提到那场瑞典的酒宴,一句“十几万”的轻描淡写,不仅让在场的军官肃然起敬,更为新中国争得了第一份国际尊重。 这句回答背后,是一个真正战士的沉稳和底气,军功章可以褪色,肩章可以更替,但那一刻流露出的力量,会在历史中长久回响。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党史博采——耿飚:在阿尔巴尼亚问题上敢于谏言,被毛主席称赞为敢说真话的好大使,我军历史上唯一的无军衔国防部长
欧洲人真是可笑,菲律宾遭水灾,它们就给了一百二十多万美元,菲律宾人说这点钱塞牙缝
【69评论】【2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