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专访钢琴家郎朗##郎朗谈什么是好的音乐教育#【国际著名钢琴家郎朗接受《环球时报》采访:希望更多中国年轻音乐家走向世界】由著名导演姜文执导、以钢琴家成长经历为原型改编创作的电影《你行!你上!》正在院线热映。日前,2025“郎朗艺术周”也在北京顺利举办,这是郎朗首度以“艺术周”形式呈现包括独奏音乐会、协奏音乐会、钢琴大师课等丰富的艺术活动。“我一直在想怎么能把中国的味道在钢琴上面弹得接近原汁原味。中国音乐家在演奏西方乐曲时,往往处理得比较细腻和感性,这是我们的优势。”郎朗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中国音乐家走出去。”同时,他还计划通过录制“中国风”钢琴曲系列专辑,将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出去。
“即便是逼迫式教育,也要有灵活性” ↓
电影《你行!你上!》讲述了一对父子的传奇历险,从沈阳到美国,从3岁到17岁,两人赤手空拳让世界殿堂精英们刮目相看。而郎爸的紧逼式教育也因为电影热映再次成为观众关注和讨论的话题,郎朗此前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我爸也不是所有时间都这样,也会讲究一些战略。要成天那样,我早就不弹了。学钢琴必须非常刻苦,你没有磨出茧子,是不可能弹好的。还是要先把技术和乐感练上来,再去紧逼。即便是逼迫式的教育,也要有灵活性,要活练,不能没有目标瞎弹。一天练十个小时,最后练傻了,从琴房出来成了个‘木乃伊’。”
那么,什么是好的音乐教育?郎朗向《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我希望孩子们是以一种被激励的方式去练琴。虽然有时确实需要快马加鞭,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自觉性和心底对音乐真正的热爱。应该告诉他们,学音乐的过程虽然是需要刻苦的,但追求出来的成果是无价的。”他还认为,艺术学习不能以是否成才作为唯一衡量标准,呼吁家长与教师引导孩子感受艺术的乐趣。
郎朗曾向记者分享他小时候从钢琴里找到乐趣的经历:“因为我小时候练琴时,总觉得西方音乐家离我太远,就给每本书都贴上卡通画,还给他们起外号。像巴赫,我给他起了个《变形金刚》里反派的名字‘威震天’。因为有段时间我成天练他的曲子,有点反感他。贝多芬我挺喜欢,《命运交响曲》等很有正义感,我就叫他‘擎天柱’。我管莫扎特叫‘孙悟空’,因为他总在变。肖邦叫‘圣斗士星矢’。贴上这些卡通画后,我就觉得特别好玩。所以,练琴还是要讲究方法,不能硬上,否则最后只能以悲剧结束。”
用钢琴讲好中国故事 ↓
在谈到年轻的演奏家如何在掌握西方演奏技巧的同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个人风格时,郎朗近期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国演奏者在诠释西方音乐时,往往展现出细腻、感性的处理方式,这种风格与中国文化的内在特质密切相关。中国音乐家整体上更为含蓄、内敛,擅长打磨技巧、追求艺术精神的深度,但也存在个性化表达不足、风格缺乏鲜明变化的劣势。因此他鼓励年轻音乐家们通过深入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共通之处,“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和精神”。
郎朗还提到,自己一直在思考怎么能把中国的味道在钢琴上面弹得接近原汁原味。“因为我成长在文工团宿舍,从小就听着各地的地方戏曲和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音乐,这些都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我会思考,用钢琴怎样才能模拟出那些传统乐器的表现力,比如琵琶的轮指、二胡的揉弦、古筝的拨弦等。”郎朗认为,要将这些文化元素自然地融合进钢琴语言中,不仅是旋律的呈现,在合适作品的基础上进行改编也非常关键。“比如我改编《茉莉花》时,从和声的处理还听出点江南水乡的味道。”他还计划以每年录制几首中国单曲的方式,逐步形成系列专辑,把中国文化传播得更广、更深。
郎朗进一步向记者分享,他发现很多外国音乐家对中国古典音乐也十分着迷,有些甚至能把中国的山歌和意大利某些歌剧中的旋律感联系起来。他举例说,有的西方音乐段落,如贝多芬三连音变奏出的节奏,与京剧里的一些变速节奏高度契合。“当你了解某种文化后,就可以将中国文化与其对比。可能就会发现两者的相似之处,而看似很不像的文化因此突然就能组合在一起了,这种体验很有意思。”郎朗说。
不是“大力出奇迹”,而是需要积累 ↓
在被问及“中国钢琴艺术未来在世界舞台上可以扮演怎样的角色”时,郎朗显示出了一股强烈的自豪感与期待。他表示,如今在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等全球顶级赛事中,出现了越来越多优秀的中国选手,他们取得的好成绩也让他有一种荣誉感。郎朗还提到,其所在的唱片公司已于今年正式推出中国厂牌,并签下了大提琴家王健。他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中国年轻音乐家借此走向国际舞台。
在郎朗看来,要将新人推向世界,需要一步一步地让世界听到中国声音,而不是凭一时之力。“这不是那种‘大力出奇迹’的事,而是需要积累。”他说,像国家大剧院对青年人才的培养,以及他本人基金会的扶持计划等,都是为年轻人搭建国际舞台的起点,让他们有机会在舞台上被世界看到。
“这些年轻人,不管是通过比赛被看到,还是被某位指挥大师赏识,只要能凭实力征服观众和同行,就有机会登上更大的舞台。”郎朗认为,推出新人、培养新人,是推动中国钢琴艺术走向世界的重要一环。“这对我自己来说也是好事,我可以和更多有想法的学弟学妹交流,感受到艺术的新鲜感。而且古典音乐市场也需要新面孔。”郎朗说。(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刘雅婷 张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