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由于日寇全面侵华,京津一带的外国侨民纷纷回国,躲避战火。天津马大夫医

历史梗王 2025-07-28 07:23:52

1938年,由于日寇全面侵华,京津一带的外国侨民纷纷回国,躲避战火。天津马大夫医院,一个蓝发碧眼的小男孩刚出生不久,便被父母抛弃了。

1938年,日本全面侵华,京津一带沦陷,天津作为北方重镇,日子不好过。外国侨民见势不妙,赶紧撤退,港口挤满了逃难的人。天津马大夫医院是当年有名的医疗机构,1880年由英国传教士马肯齐建起来,专门救死扶伤。可那年头,医院也忙不过来,伤兵病人挤满走廊。就在这乱糟糟的当口,一个金发碧眼的婴儿被丢在医院门口,估计是哪个外国侨民走得急,顾不上孩子了。 医院没法子,只能先把这小男孩收留下来。没多久,一对天津本地夫妇李端甫和赵秀珍路过医院,听说这事,心软了。李家不算有钱,几个孩子已经够他们操心,可赵秀珍瞧着这孤零零的小生命,觉得不能不管。李端甫也点了头,俩人一合计,决定把他带回家,取名叫李忆祖,希望他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

李忆祖长大不容易。金发碧眼的外貌在天津街头太显眼,邻里总有人指指点点,背地里嘀咕这孩子来路不明。李端甫脾气直,谁敢当面说啥,他立马回:“这是我儿子,咋了?”赵秀珍更护犊子,拉着李忆祖的手,走哪都昂着头。小时候,集市上常有小孩欺负他,喊他“洋鬼子”,他不敢吭声,只能憋着泪回家。赵秀珍教他硬气点,说:“你是咱家的,谁也别想瞧不起你。” 战乱过去,日子还是苦。1953年,李端甫病死了,家里更穷,赵秀珍起早贪黑干活,硬是供孩子们读书。李忆祖挺争气,学习好得不得了,可外貌还是老大难。抗美援朝后,反美情绪高涨,他那张“洋脸”走到哪都被人侧目。学校里,同学排挤他,他憋屈得不行,可又没法解释。赵秀珍看不下去,拉着他挨家找说法,告诉他:“做中国人,得有骨气,别让人踩一脚都不吭声。”从那以后,他学会了抬头挺胸,面对质疑,他会大声说:“我叫李忆祖,我是中国人。”1957年,李忆祖考上了北京地质学院,成绩拔尖,毕业后本可以在北京混个好前程,可他偏不,非要去新疆支援边疆建设。

他加入了156煤田地质队,在戈壁滩上风吹日晒,吃苦耐劳。队里活儿重,他从不喊累,可那外貌又给他惹麻烦。中苏关系紧张那会儿,有人怀疑他是“间谍”,民兵拦着他不放,他急得满头汗,掏出工作证解释半天,队友作证才算过关。这种误会多了,他心里不是滋味,可从没想过退缩。 1965年,他在新疆认识了苏州姑娘曹锦霞。她不在乎他长啥样,只看他那股倔劲。俩人结了婚,曹锦霞成了他最大的依靠。在勘探队干了二十年后,他身体扛不住了,1980年调到乌鲁木齐41中当校长,后来又进了教育局,直到1998年退休。退休后,他没闲着,投身“关心下一代工程”,跑去给孩子们讲课,讲了八百多场,带着他们看祖国的大好河山,教他们做个有担当的中国人。 李忆祖一辈子都在证明自己。他走到哪,总有人叫他“老外”,他从不急,笑着回:“我不是老外,我是中国人,我为这国家拼了一辈子。”从被遗弃的孤儿,到为国奉献的老兵,他用行动告诉所有人,身份不是看脸,而是看心。

0 阅读:0
历史梗王

历史梗王

奏响梦想的奋进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