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尚在七十二岁时迎娶了年仅六十八岁的马氏,之后又得到了姬昌赠送的妾室——申姜,申姜实际上是胶鬲的情人。申姜为吕尚生下了邑姜,而邑姜的亲生父亲是胶鬲。申姜多次往返于朝歌,频繁地与胶鬲接触,为商朝收集情报。后来,申姜被姬发迎娶为妻,这也使得吕尚成为了姬发名义上的岳父。了解了这一层亲戚关系后,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什么吕尚会受到如此重用和信任。
吕氏家族的姓氏——“吕”,并不是在周文王或周武王时期才获得的,而是在更早的时代就已赐予。传说中的太颠、泰颠、泰山等地所指的,正是周武王的岳父,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姜太公吕尚。实际上,“师尚父”这一称呼,是一种敬称,类似于项羽称范增为“亚父”或秦始皇称吕不韦为“仲父”的方式。因此,我们不能因此简单推断范增就是“亚”,吕不韦就是“仲”。事实上,在先秦的史料中,吕氏本是姜姓。对于“师尚父”这一称呼的出现,直到近年通过《清华简》和《北大简》整理的资料中,才发现了“帅上辅”这一词组,个人推测,这正是“师尚父”所指的对象。尽管“师”和“帅”字形相似,读音和含义却大有不同,但在古代,它们的含义是类似的,均指的是军队的指挥者、领导者。“上辅”一词则是对辅佐臣子的尊称,因此“师尚父”与“帅上辅”在意义上是一致的。
至于姜太公究竟是谁,历史文献中对于姜太公、吕尚、吕望的记载较为模糊,仅在最新整理的《清华简》和《北大简》中找到了“帅上辅”的词汇。姜太公的身份仍然存有争议。有人认为他可能是吕汲,也有人认为他是吕汲的父亲。由于许多人是姜太公的后裔,这个问题就显得尤为复杂。如果他真是虚构人物,那就很难解释今天我们为何还能追溯到这么多姜太公的后代。
至于姜子牙活到一百多岁的传说,现代史学界对此持怀疑态度。通过对湖北曾国墓地的发掘研究可以看出,古代贵族的平均寿命大约只有三四十岁,能活到五十多岁已算是长寿了。因此,姜子牙活到百岁以上的说法是不太可信的。无论是姜子牙还是吕汲,他们都曾被称为“姜公”,甚至吕汲的继任者也以“姜公”自称。实际上,齐国的第一代国君并非姜子牙,而是吕候、吕汲,鲁国的开国国君则是鲁侯禽父。通过这些史料,我们无法确认“姜太公”是否就是吕汲本人,还是他父亲吕汲。但从历史背景来看,姜子牙活到一百多岁的说法显然不符合当时的平均寿命和医疗条件。
关于吕汲,他曾在周朝的征战中立下赫赫战功,先后征服了湖北地区的殷商方国以及唐国,还与鲁侯伯禽共同征讨并灭掉了唐国。周天子派他南征北战,他的英勇作战为周朝赢得了不少胜利。吕汲的名字和事迹被铭刻在历史上,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而在姜子牙后代中,直到“康王六年”才出现了所谓的“姜大公”之称,显然这一称号的使用并不排除他本人为“姜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