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在布干维尔岛战役进行期间,两名美军为了给日军造成更大的伤害,他们设计

蒋晨曦呀 2025-07-27 09:08:12

1943年,在布干维尔岛战役进行期间,两名美军为了给日军造成更大的伤害,他们设计将子弹绑在了炸弹的上面,从而形成一种“简易版”的集束炸弹。结果如何呢?

鲍勃·卡特和皮特·卡特,1920年出生在美国中部一个军工小镇,家里开着一家小军工厂,专门造弹药和零件。兄弟俩从小就在工厂里摸爬滚打,七八岁就学会了拆卸枪支弹药。鲍勃喜欢研究零件结构,皮特对手工活儿有天赋,俩人经常摆弄火药和金属壳,琢磨怎么让爆炸更带劲。十三岁那年,他们自制了个小炸药,偷偷在空地上炸了一把,差点让整个厂子以为被空袭,警铃响得震天。父亲气得揍了他们一顿,可这反而让他们更迷上了军火,翻着书本自学起炸药和机械知识。1938年,18岁的他们参军,加入海军陆战队,凭着过硬的技术,很快成了部队里修枪弄炮的能手。 到了1943年,布干维尔岛战役打得正激烈。美军想在托洛基纳角建机场,断日军在拉包尔的补给线,可日军躲在丛林地堡里,机枪、地雷、手榴弹样样齐全,让美军每前进一步都得付出血的代价。鲍勃和皮特所在的维修小组跟着部队上前线,亲眼看到战友被日军火力压得抬不起头。战场的惨烈让他们意识到,常规炸弹的杀伤范围太小,炸了地堡,日军还能爬出来反击。兄弟俩琢磨着,得想个法子让炸弹的威力翻倍,彻底打乱日军的阵脚。

他们的点子很简单:把步枪子弹绑在航空炸弹上,炸弹爆开时,子弹四散飞射,扩大杀伤范围。这种“土法”集束炸弹听着有点粗糙,但原理上行得通。兄弟俩向指挥官汇报,领导一开始觉得这主意有点离谱,但战况吃紧,也就同意让他们试试。他们找来铁丝、胶带和一堆步枪子弹,动手在一枚50磅炸弹上绑了三四十发子弹,做出了个粗糙的原型。测试那天,炸弹从俯冲轰炸机上扔下去,轰的一声,地堡被炸得稀巴烂,子弹像暴雨一样四散,木头靶子被打得全是窟窿。指挥官看完当场拍板,赶紧把这法子推广开。 接下来的几周,鲍勃和皮特忙得不可开交。他们在营地搭了个简易工作台,用木板和绳子教士兵们怎么把子弹绑在炸弹上,还试了不同型号的子弹和炸药组合,想让爆炸效果更适合丛林作战。美军航空部队开始用这些简易集束炸弹轰炸日军阵地,尤其是那些藏在椰林里的机枪点和防空炮。炸弹一爆,子弹四散,覆盖范围比普通炸弹大得多,直接让日军阵地乱成一团,地面部队趁机往前推,少死了不少人。

这玩意儿听着厉害,但做起来可没那么容易。手工绑子弹费时费力,有时候绑得不牢,炸弹在空中就散架了,子弹掉得乱七八糟,差点炸到自己人。兄弟俩连夜改设计,用焊枪做了个更结实的金属夹具,把子弹固定得死死的。他们还发现,步枪子弹比手枪子弹的爆炸效果好,调整了配比,威力又上了一个台阶。慢慢地,部队里好些士兵都学会了这套手艺,简易集束炸弹成了布干维尔岛战场上的“秘密武器”。 1943年底的一次行动中,几十枚这种炸弹被投到日军在托洛基纳北边的指挥掩体上。爆炸后,子弹横飞,把掩体炸得稀碎,日军士兵被打得措手不及,阵地直接丢了。这次轰炸让美军抢下了一片关键高地,机场建设终于有了进展。不过,这炸弹也有短板,靠手工做,产量上不去,爆炸效果也不如后来专业的集束炸弹那么稳定。但在当时那种条件下,鲍勃和皮特的发明绝对是帮了大忙,硬生生给美军在战场上打开了突破口。

布干维尔岛战役打到1944年3月,美军建好了三条飞机跑道,日军在拉包尔的势力被大大削弱。鲍勃和皮特的简易集束炸弹虽然没直接用在日本本土的轰炸上,但他们的思路被武器专家记下来,后来开发更高级的集束炸弹时,多少借鉴了点经验。战争后期,美军对日本本土的轰炸越来越猛,烧夷弹、集束炸弹轮番上阵,最后原子弹一扔,1945年日本投降,太平洋战争才算画上句号。 战后,鲍勃和皮特1946年退役回了老家。他们的父亲把军工厂改成了生产农用机械,鲍勃留在厂里帮忙设计拖拉机零件,皮特跑去技术学院教书,讲机械工程。兄弟俩低调得很,从不在外吹嘘自己战场上的事儿。偶尔在老兵聚会上,他们会提起布干维尔岛的日子,笑着说起那炸弹炸开像放烟花的场景。鲍勃1985年因为心脏病去世,皮特1992年因癌症过世。他们的故事没上报纸,但老兵们聊起来,总会提起这俩兄弟的“土炸弹”。

0 阅读:49
蒋晨曦呀

蒋晨曦呀

蒋晨曦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