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明,女子以车为居已一年多,日常的吃饭、工作和洗澡都在公司解决。她提到,自己个子不大,一个人在车里居住并不觉得局促,反而因住所紧邻工作地,实现了上班零通勤! 在云南昆明,李女士已经在车里住了一年多。 每天早上,她不用挤地铁、赶公交,从“家”到公司只要几步路,真正实现了上班零通勤。 这种特别的生活方式,让她的日常节奏和大多数上班族不太一样。 李女士是一名业务员,平时经常需要外出跑业务。 一年多前,她开始琢磨着换种居住方式。当时公司虽然配有宿舍,但她睡眠质量不太好,宿舍的环境总让她睡不安稳。 而且跑业务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她经常早出晚归,固定租房对她来说显得不够灵活。 综合考虑后,她决定试试以车为居。 刚开始住的时候,她吃饭、工作和洗澡这些事都在公司解决,自己个子不大,一个人在车里倒也不觉得局促。 后来,为了让车内生活更方便,李女士花3000元买了辆二手面包车。 她自己动手把车子改造成了类似房车的样子,加装了能做饭的小空间,日常简单的餐食都能在车里解决。 改造后的车子像个移动的小窝,让她在工作之余能更舒服地休息。 昆明四季如春的天气也帮了忙,大部分时候车里的温度都很适宜,她觉得这种生活既自由又惬意。 无独有偶,在深圳,程序员张运来已经在车里住了三年多。 今年43岁的他,老家在广东阳江,妻子带着一儿一女在老家生活,他则在深圳做软件开发。 以前他在深圳福田租过房,每个月租金2500元,但房子很小,只有一张1.2米的床、一张小桌子和衣柜,洗手间环境还特别简陋,他一直不太满意。 2021年底,张运来买了新车,发现后排座椅放倒后铺个床垫就能睡觉。 再加上深圳湾公园停车费便宜,充电设施也完善,等房租到期,他就索性把“家”搬到了车里。 现在他每天早上8点左右在公园的洗手池洗漱,活动活动身体,再开车12公里去上班。 洗澡的问题靠附近24小时健身房的会员卡解决,每周换下来的衣服就打包带回阳江老家洗。 算下来,他每天的开销最多不超过100元,比租房时省了不少,但他总说,自己不是为了省钱,毕竟“不差那几千租房钱”,主要是车里的生活比租来的小单间舒服多了。 不过,以车为居也会遇到不少麻烦。 李女士的车里用水、用电和储物空间都比较紧张,遇到刮风下雨的恶劣天气,车内的生活体验会大打折扣。 张运来在深圳也得应对各种挑战,下雨天不能在公园停车,就得找地下停车场躲着,夏天蚊虫多,他特意在车里装了蚊帐、放了驱蚊器。 深圳的夏天闷热,他就开着最低档的空调,稍微留条车窗缝通风,既能凉快又能减少噪音。 身边有人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过这样的生活,但李女士和张运来都有自己的理由。 对李女士来说,住在车里离公司近,省去了通勤时间,跑业务时开车也更方便,不用为租房的固定地点操心。 张运来则喜欢这种能自由选择“居住地”的感觉,下班后可以去任何一个公园,不像住出租房那样被固定在一个地方,偶尔还能开车去海滩公园,用自带的户外音响唱唱歌,这种灵活的生活让他觉得更自在。 网友们对他们的生活方式看法不一。 有人觉得李女士很乐观,能把车里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也有人觉得这种方式虽然自由,但局限性太多,不一定适合其他人。 对于张运来,有人好奇他每天100元的开销算不算高,也有人佩服他能坚持三年多。 但更多人觉得,每个人对生活的需求不同,只要自己觉得舒服、合适,这种独特的选择值得尊重。 现在,李女士还在继续着她的车内生活,改造后的面包车让她的日常更便利,张运来也依旧每周往返于深圳和阳江,在车里和家之间平衡着工作与生活。 对他们来说,这不是什么需要被特殊看待的“奇事”,只是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而已。 其实,像李女士和张运来这样选择以车为居的人,背后都有各自的现实考量。 有的是对传统租房条件不满,有的是工作性质需要灵活的居住地点,还有的是单纯追求更自由的生活状态。 这种生活方式虽然面临空间小、环境受限等问题,但在他们看来,能避开传统住宿的束缚,获得自己需要的便利和自由,就是值得坚持的选择。 当然,这终究是比较个人化的生活选择,并非适合所有人,要知道每个人对“舒适”和“自由”的定义,本来就不一样。
云南昆明,女子以车为居已一年多,日常的吃饭、工作和洗澡都在公司解决。她提到,自己
红尘里面看
2025-07-23 10:40:21
0
阅读: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