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闷热的夏夜,武陵山区的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腥气和草木的湿气。程地明,利川本地有名的捕蛇人,借着微弱的手电光,熟练地挥动蛇叉,精准地刺中一条又一条盘踞在草丛中的毒蛇。 他的动作快而狠,每一下都带着一股子拼劲儿,像是和这些冷血动物较上了劲儿。汗水顺着额头滑下,滴在泥地上,他却顾不上擦一把,只盯着地上的蛇尸,嘴里嘀咕:“今晚这一趟,够换半年的口粮了!” 程地明不是天生就干这行的。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吹到利川这片穷山沟,村里人还守着几亩薄田过日子,程家更是穷得叮当响。 程地明上有老下有小,媳妇儿还怀着二胎,日子过得紧巴巴。听说城里人开始收蛇皮、蛇胆做药材,一条毒蛇能卖好几块钱,他咬咬牙,拿起家里唯一的铁铲,学着老一辈的法子,钻进了深山老林。 捕蛇这活儿危险,但回报高,程地明硬是凭着一股狠劲儿,成了方圆几十里最有名的“蛇王”。可他不知道的是,这条路越走越险,不仅是蛇的毒牙,还有大自然的警告。 那天晚上,程地明杀了73条毒蛇,破了自己单夜捕蛇的纪录。他拖着麻袋,里面装满了蛇尸,脸上终于露出一丝笑意。 可就在他转身准备下山时,草丛里突然传来一阵诡异的“嘶嘶”声,像是无数条蛇在低语。他心头一紧,手电光扫过去,只见草丛深处,几双幽绿的眼睛正死死盯着他。 没等他反应过来,一条乌梢蛇猛地窜出,直扑他的小腿!程地明下意识挥叉挡住,可紧接着,更多的蛇从四面八方涌来,像是要为同伴复仇。 他慌了神,挥舞着蛇叉左挡右刺,嘴里大喊着壮胆,可那“嘶嘶”声却越来越近,像是山林深处传来的诅咒。 这场突如其来的“蛇群围攻”让程地明差点丢了命。他拼尽全力逃下山,腿上被咬了两口,幸亏村里的赤脚医生及时用草药救了他一命。可从那以后,程地明再也不敢轻易上山捕蛇了。 村里人议论纷纷,有人说他是杀了太多蛇,惹怒了山里的“蛇神”;也有人说这是大自然的报复,毕竟武陵山区自古就有“蛇神崇拜”的传说(注:根据《武陵山区民俗研究》记载,鄂西土家族视蛇为山神使者,忌讳过度捕杀)。程地明自己也开始反思:是不是自己太贪心,破坏了山里的平衡? 转折来得很快。没过几个月,程地明听说附近村子也发生了类似的事儿——一个猎户过度砍伐山林,结果被野兽群起攻击,差点没命。这让他更加确信,人类和大自然之间,终究是有条线的,跨过了,就得付出代价。 痛定思痛,他决定放下蛇叉,改行种起了药材,还主动跟村里的年轻人宣传:“山里的东西,不能随便动,动了就得还!” 几年后,程地明靠着种药材攒下了一点家底,日子渐渐好起来。他常跟孩子们讲起那晚的惊魂一幕,语气里满是后怕:“那73条蛇的‘嘶嘶’声,我这辈子都忘不了。山是咱们的根,可不是咱们的提款机,敬着点,才能长久。” 他的故事也在村里传开了,成了一个活生生的警示:人与自然,得讲个“和”字,不然,吃亏的还是自己。
那是一个闷热的夏夜,武陵山区的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腥气和草木的湿气。程地明,利川本
瑶步踏花归
2025-07-22 22:03:4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