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为何55岁时主动退位,将皇位还给赵匡胤一脉,并不是因为高尚。 这事儿得从

夜听历史 2025-07-22 19:20:02

赵构为何55岁时主动退位,将皇位还给赵匡胤一脉,并不是因为高尚。 这事儿得从他那颠沛流离的帝王生涯说起。

靖康之耻那年,20岁的赵构正作为人质在金营,靠着装疯卖傻躲过一劫,可等他仓皇南逃建立南宋时,早就没了皇子该有的体面。

在扬州那夜,金军突袭的马蹄声吓得他从龙床上滚落,从此再也没能生出一儿半女——这成了他一辈子的心病,也成了皇位继承最大的隐患。 没有亲儿子,就得从宗室里挑继承人。

可放眼望去,太宗赵光义一脉的宗室,要么被金人掳去了五国城,要么在战乱中死的死散的散,剩下的几个远亲,论资排辈和民间声望都差得远。

反倒是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后代,在民间口碑极好——老百姓私下都说,当年太宗抢了哥哥的皇位,如今靖康之耻让太宗一脉几乎断了根,这是天道轮回该还给太祖后人了。

这种舆论像潮水似的涌来,赵构就算再强势,也不能硬顶着来。 更要紧的是,55岁的赵构心里跟明镜似的,这皇帝宝座坐着太烫屁股。

他当政三十多年,前半段被金人追得像丧家之犬,后半段靠杀岳飞、签绍兴和议才换得半壁江山,朝堂上主战派骂他苟且,主和派又怕他哪天变卦,里外不是人。

尤其是金海陵王完颜亮称帝后,天天喊着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金军南侵的警报就没断过。

他要是继续当这个皇帝,打输了是他的锅,打赢了又怕主战派功高盖主,不如退一步,让新皇帝去扛这些麻烦。 选赵匡胤一脉的赵昚(后来的宋孝宗),也是精心算计过的。

这孩子是赵匡胤七世孙,从小被赵构接到宫里养着,养了近三十年,脾气秉性摸得透透的。

赵昚孝顺,每次赵构生病都亲自端药,就算心里想北伐,表面上也对"太上皇"百依百顺。

赵构退位那天,握着赵昚的手说"朕老了,江山交给你",转头就搬进了德寿宫,可宫里的眼线比以前还多——官员任免、军事调动,没他点头,赵昚啥也干不成。 有人说他是怕报应,毕竟太祖的皇位在他这一脉丢了,还回来能积德。

可看看他退位后的做派就知道,哪是什么积德?

孝宗想给岳飞平反,他嘴上说"知道了",暗地里却拖着不办,直到他死了才敢昭雪;金国人来要岁贡,孝宗想减点,他隔着宫墙喊"祖宗定下的规矩不能改",硬是逼着孝宗继续送钱。

他哪是退位,分明是换了个舒服的位置接着掌权。 还有个说不出口的原因——他怕重蹈徽钦二帝的覆辙。

当年父兄被掳走时,他是唯一的漏网之鱼,可当了皇帝后,夜夜梦见金人的狼牙棒砸在龙椅上。

55岁的年纪,在古代不算小了,万一哪天突发恶疾,或者金人打过来,没个提前培养好的继承人,南宋可能瞬间崩塌。

让赵昚提前上位,既能让天下人看到他"传贤"的姿态,又能在自己还有力气时扶新帝站稳脚跟,这算盘打得噼啪响。 说到底,赵构的退位,是给动荡的南宋找个稳定的"防火墙",是给自个儿找个不用担责的"避风港",更是给摇摇欲坠的皇权续口气。

他不是高尚,只是比谁都懂怎么在乱世里保住自己的体面和利益。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72

猜你喜欢

夜听历史

夜听历史

夜听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