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变成快消品了吗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如今换季就抛的也不少。衣服从能穿8-9年的耐用品变成了快消品。
有人感觉汽车是不是随着生产力发展,也会变成快消品。
汽车诞生已经140年了,汽车被奔驰发明后,长时间靠手工制造,生产效率低,成本高昂,是贵族玩具。
当时一辆汽车售价接近5000美元,而普通工人年收入约700-800美元,需6-7年工资才能购买一辆汽车。
1908年福特T型车上市,起售价825美元,当时美国平民年收入约500美元左右,需约20个月工资才能购买。
1914年,福特实行流水线生产,T型车售价降至499美元,福特工人约100天可买一辆,接近4个月工资。
到1925年,T型车售价降至260美元,普通工人只需2-3个月工资就能购买。
但汽车的售价/工资比再也没有降低过了。
汽车行业不断发展,虽车型多样、性能提升,但整体来看,普通消费者购买一辆主流汽车仍大致需一年左右收入。
以美国为例,20世纪中期至后期,普通居民年收入几千美元到几万美元不等,主流家用轿车价格也在几千美元到2万美元左右波动,基本保持一年收入可购一车的水平。
如今,美国普通居民年均收入约3-5万美元,主流家用汽车价格2-4万美元左右,仍符合这一规律。
中国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4.1万元,中国市场汽车平均售价17.9万,大约需要几年的可支配收入可以购买一辆汽车。如果以总收入计算,差不多也是一年或多一些可以购入。
很有趣,虽然汽车制造效率不断提高,恐怕“老头乐”都能超越当年T型车。近似T型车的产品所需的劳动远低于100年前。
但是,消费者的需求并不会停留在原地,而是不断追求更快、更舒适、更安静、更智能的汽车。
所以,大家还是会用一年甚至更多的收入来买一辆汽车。
尽管汽车制造效率快速提高,但始终无法成为快消品。关注汽车长期质量稳定性,还是车企长期发展的重中之重。
保值率其实就是长期稳定性的指征之一,只有口碑好,质量稳定的车型,才能做到更高保值率,对消费者的长期拥有成本也更友好。
国内随着人工价格上升,估计很快也类似北美,质量好的车越来越畅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