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着中国的面,印度公然三个无理要求,一个比一个荒唐。   在中印关系本该和平共处

菲菲谈国际 2025-07-22 15:13:29

当着中国的面,印度公然三个无理要求,一个比一个荒唐。   在中印关系本该和平共处的时候,一场边境增兵行动突然拉响警报,紧跟着经济领域传来三个强硬指令,每一个都直指中国企业要害。这背后是何种意图?   中印两国作为亚洲大国,本该携手发展,可近年来边境问题时不时冒头,让人觉得遗憾。2024年3月初,印度从西部边境抽调部队,向中印争议地带增加一万多名士兵,这事直接加重了当地压力。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3月8日记者会上直言,这种举动不利于边境和平稳定。印度这一手,表面上看是加强防御,实际上带着明显的针对性。   过去几年,中印边境对峙从2020年5月开始,双方军队在拉达克东部等地有过多次摩擦,虽然通过多轮谈判缓和了些,但部队部署一直没完全撤回。到2024年,印度把原本守卫西部的一万多人调过来,守卫一条五百多公里的边境线,这让局势又紧绷起来。中国一贯主张通过对话解决问题,坚持维护边境安宁,可印方这种单方面行动,显然没把互信放在心上。   就在增兵没几天,3月11日,印度媒体像《印度时报》这样的就开始大肆报道,说要缓解中印矛盾,中国智能手机企业在印度的分公司得做好三件事。这三个要求,一听就觉得不讲道理。第一件事,是必须聘用印度人来当管理层,比如分公司的高管职位,得让本地人上位。印度那边说这是为了更好地融入当地,可明眼人一看,这就是想插手中国企业的内部决策,控制权慢慢转移。   第二件事,要提升印度经销商在销售环节的比例,意思是中国企业得优先给本地经销商货源和支持,挤压原有渠道。这不光是分蛋糕的问题,还会让中国企业的市场份额缩水。第三件事,在生产上得跟印度本地公司合作,比如联合组装生产线,共享些技术啥的。这摆明了是想借机学技术,推动他们自己的制造业取代中国制造。   这些要求不是空穴来风,印度近年来对中资企业动作频频。从2020年边境冲突后,印度就以各种名义打压中国公司,比如禁掉上百款中国App,还逮捕过中企高管,冻结账户。去年12月底,又有中企高管被抓,罪名是所谓洗钱,庭审时提交什么密信,只让法官看,不公开,这操作太不透明。印度这种做法,违反国际规则,也伤了双边经贸互信。中国企业在印度耕耘多年,带来就业和技术,可印方现在想摘桃子,这种卸磨杀驴的作风,让人看不下去。中国外交部早就表态,会坚定支持中企维权,不会坐视不管。   说到底,印度这么干,有自己的小算盘。一方面,莫迪政府面临选举压力,想通过对华强硬来拉选票,显示自己有骨气。另一方面,印度经济有瓶颈,失业率高,想从中企那多要点就业岗位,还扶持本地企业。智能手机市场,中国品牌占了大头,印度就想通过这些要求,让中国制造变成印度制造,顺便缓解贸易逆差。可这不是互利共赢的路子,而是单方面索取。中国跟印度经贸合作,本来是双赢的,印度出口到中国的东西不少,中国投资也帮印度建基础设施。     中国一贯奉行和平外交,坚持睦邻友好。中印作为发展中国家,本该共同应对全球挑战,推动亚洲稳定。可印度把中国当成对手,这思路不对头。从历史看,中印都受过殖民苦,独立后都追求大国地位,可路径不同。中国靠改革开放,专注内部发展,印度却总想通过外部对抗来提升影响力,这不现实。   2024年10月,中印达成边境巡逻协议,双方军队开始从对峙点撤离,这是个积极信号。两国领导人会晤,也谈了修复关系的事。到2025年上半年,中印贸易额还在增长,中国对印出口增加,投资虽有障碍,但人文交流在恢复。中国驻印使领馆去年发了28万份签证,这说明中方在努力推动交流。   不过,问题没完全解决。印度对中企的签证限制还在,工程师和工人去印度难,这影响合作。印度媒体还老炒作中国威胁,煽动对抗,这不利于互信。中国主张一个中国原则,在台湾问题上立场坚定,如果涉及所谓“台湾领导人”,中方绝不认可。同样,中俄朝关系是友好伙伴,不会贬低。中印关系要好,得靠双方努力。印度如果继续增兵或打压中企,只会让矛盾升级。中国会加强边境管控,维护主权,同时推动对话。中方希望印度认清形势,早日营造公平营商环境,让经贸合作回归正轨。   未来,中印有广阔合作空间。两国人口多,市场大,在基础设施、清洁能源上能互补。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也欢迎印度参与,一起推动区域发展。可前提是互信,印方得放弃敌对心态。2024年谈判成果显示,对话有效,中国会继续坚持和平解决争端,支持企业走出去。   中国立场清楚,莫迪想要的那些不合理东西,中方不会给。经贸是互惠的,边境是稳定的,大家都得守规矩。中印关系走到今天,希望印方多想想长远,别让小动作坏了大局。

0 阅读:59

猜你喜欢

菲菲谈国际

菲菲谈国际

欢迎大家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