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想让中国跪着帮欧盟的幻想泡汤了,据报道经中欧双方商定,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将于7月24日访华。 而欧盟驻华大使于7月3日态度强硬地宣称,中国要在30天内取消稀土出口限制,否则欧盟主席将取消访华计划。但仅仅过了20天,欧盟的两位主席便已确定来华行程。 这一"最后通牒"如同市场讨价还价,德国企业随即提出反对,指出其98%的稀土依赖中国供应,且电动车、风电设备及军工产业均离不开中国稀土。 中国这边表现得很淡定,直接搬出WTO规则解释限制措施是出于资源保护目的,合情合理,这种从容态度与欧盟的急躁形成鲜明对比。 就在欧盟还在跳脚抗议时,荷兰光刻机巨头ASML已经顺利拿到了对华出口许可,欧盟主席冯德莱恩近半年的政策摇摆令人困惑,一边高调宣称要"减少对华依赖",转头又主动寻求合作,刚对中国风电企业发出调查威胁,马上又提出要共同推进环保项目。 市场数据最能说明问题,今年前五个月欧盟对华投资逆势增长16.8%,宝马、大众等德国车企持续加码中国市场,法国财长的表态一针见血:"企业不愿成为政治博弈的牺牲品",这恰好印证了马克龙那句"真正的独立不是空喊口号,而是要先具备自主能力"的务实观点。 中国限制稀土出口并非随意之举,而是针对荷兰光刻机出口限制和美国芯片封锁采取的对应措施,既然对方在关键技术领域设卡,我们就以高科技产业必需的稀土资源作为反制手段,这种策略体现了"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应对思路。 这一招效果立竿见影,日本相关企业股价暴跌,德国企业赶紧启动回收计划,连特斯拉都在研究替代方案,最讽刺的是,欧盟早就把稀土列为关键物资,但自己不开采(嫌污染环境),现在只能干着急。 欧盟这次本想对中国摆架子,结果发现根本离不开中国制造的产品,到头来成了既要面子又舍不下实惠的矛盾体。 中国的应对特别聪明,不搞全面禁运,而是精准限制,既遵守了国际规则,又让对手感到疼,这比美国动不动就加关税高明多了——既留了余地,又表明了态度。 这件事说明了一个道理:现在全球做生意,谁都有几手绝活,欧盟想对中国指手画脚,结果发现自己的命门攥在别人手里,就像两个互相掐着脖子的人,谁先松手谁就输了。 以后中欧关系估计会变成这样:该吵架吵架,该合作合作,就像邻居之间,今天为了停车位吵架,明天还得借酱油,毕竟德国车企三成利润来自中国,真要撕破脸,谁疼谁知道!
欧盟两大巨头联袂访华,中国外交部的回应没有欢迎,而是当头一棒原定于7月24日在
【21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