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刻,武夷山的风景再美,也遮不住他心里的不服气。他暗下决心:“这玻璃,我非得自己做出来不可!”谁能想到,这场路边的争执,竟成了中国汽车玻璃行业逆袭的起点? 回到福州,曹德旺没闲着。他马不停蹄地跑遍了当地的汽车修理厂,挨个打听玻璃的价格和来路。结果让他更气愤:一块进口汽车玻璃,动辄五六千,甚至八千元,相当于当时一辆车的价格! 更离谱的是,国内压根没人生产这玩意儿,市场全被日系和欧美品牌垄断。修理厂老板无奈地摇头:“没办法,进口货就是贵,咱只能认。” 还有人告诉他,上海耀华玻璃厂曾想试着做,但车型太多,需求零散,根本不划算。 曹德旺站在修理厂门口,看着一辆辆车窗破损的车主咬牙掏钱,他心里不是滋味。80年代初,中国人好不容易能买辆车,却连块玻璃都修不起,这不是明摆着被“卡脖子”吗? 那一刻,他不只是为自己争口气,更想为中国人争口气。他拍着胸脯对自己说:“我就不信,这玻璃咱中国人做不出来!” 说起曹德旺,很多人只知道他是“玻璃大王”,却不知道他起步时有多难。1946年,他出生在福建福清一个曾经显赫的家庭。父亲曹河仁是上海永安百货的股东,家境殷实,可1949年返乡时,运送家产的船沉了,一夜之间家徒四壁。 母亲变卖嫁妆才盖起一间破房,曹德旺14岁就辍学,挑着担子卖烟丝、水果,风吹日晒地讨生活。甚至还因为“投机倒把”被扣过货款,差点连饭都吃不上。 可他骨子里就是不服输。修水库时,他干活卖力,被领导赏识;做小生意时,他精打细算,总能找到赚钱的门路。正是这种“别人做不到,我偏要做到”的倔劲儿,让他面对天价玻璃时,选择了硬刚! 1985年,曹德旺咬牙花了2万元,从上海耀华玻璃厂买来一套旧设备,还附带技术培训。他召集了一帮兄弟,租了个小厂房,日夜钻研汽车玻璃的制作工艺。 设备老旧,技术生疏,失败了一次又一次,废品堆成了小山。工人们累得满头大汗,曹德旺却始终站在旁边,盯着每一道工序,嘴里念叨:“再试一次,咱一定能成!” 终于,在无数个加班的深夜后,第一块合格的国产汽车玻璃诞生了。曹德旺捧着那块玻璃,眼睛都亮了。他给产品定价只有进口货的四分之一,拿到修理厂一试,效果不比进口差! 消息传开,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仅仅两年时间,曹德旺就让进口玻璃在中国维修市场上“无立足之地”。 1987年,他联合11位股东,集资627万元,正式成立了福耀玻璃有限公司,从此走上了规模化生产的道路。 从1983年武夷山路边的那场争执,到如今福耀玻璃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玻璃厂商,曹德旺用行动证明:中国人不仅能做出一块玻璃,还能让全世界都用上中国造! 2001年,他打赢美国反倾销官司,福耀的名字响彻国际;2019年,纪录片《美国工厂》更是让人们看到他全球化征程中的文化碰撞与坚持。 回想当年,那根竹制拐杖不仅是他为母亲买的孝心之物,更像是一根无形的“支柱”,支撑着他从愤怒走向行动,从小厂走向世界。 曹德旺常说:“我做玻璃,不只是为了赚钱,更是为了让中国人用得起自己的东西。”这句话,掷地有声。 如今,福耀的玻璃装在了无数辆车上,曹德旺的名字也成了中国制造的代名词。可每当他回忆起那段路边的争执,嘴角总会浮现一抹笑意——谁能想到,一根拐杖,竟能“敲碎”进口垄断的壁垒,撑起一个行业的脊梁? 曹德旺的故事,不只是一个人的奋斗史,更是中国制造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缩影。那块曾经“天价”的汽车玻璃,如今成了我们触手可及的日常,而背后,是无数像曹德旺一样不服输的中国人,用汗水和智慧铺就的路。
那一刻,武夷山的风景再美,也遮不住他心里的不服气。他暗下决心:“这玻璃,我非得自
瑶步踏花归
2025-07-22 12:13:01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