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只用了一招,就让印度损耗了70多年,彻底锁死了印度现代化的进程,到现在也没有松动的迹象。那么,这招究竟是什么呢? 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后,中方主动从实际占领的部分区域撤出,这一决策表面看似让步,实则是一记四两拨千斤的战略妙手。 印度在那次战争中惨败后,就陷入了一种近乎偏执的安全焦虑,自认为在1962年战争中吃了大亏,心理上始终对麦克马洪线耿耿于怀,高海拔的地势让印度觉得自己时刻处于被威胁的状态,于是他们拼命在边境线上加码布局,把主力和资源都耗在了补给困难的山区。 印度的逻辑很简单:只要在边境部署足够多的兵力和装备,就能确保自身安全。,他们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喜马拉雅山脉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对军事行动极为不利,后勤补给的难度远超想象。 为了维持漫长的边境线,印度花了大量的钱和力气来修建基础设施,例如印度边境道路组织(BRO)每年都有巨额预算用于边境地区的道路和隧道建设,2023~2024财年,BRO的资本预算达到500亿卢比(约6.1亿美元),比前一年增长43%。 然而,这些投入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战略优势,反而让印度的财政压力越来越大,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而印度的财政资源是有限的,这就导致其他领域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 久而久之,围绕北方边境利益的集团出现了,这个庞大的体系包括军方、地方政府、承包商等,他们在边境地区形成了既得利益,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他们不断推动增加边境地区的投入,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这个利益集团消耗着国家的精力,同时还让海军空军的发展停滞不前,印度海军原本计划采购4艘两栖攻击舰,但由于预算紧张,不得不取消这一计划,转而租用二手装备。 印度国家资源配置也变得极不合理,明明可以把钱用在民生改善或工业发展,可最终却都扔进了北方边境的无底洞,印度的制造业在2024/25财年一季度同比增长7%,而上一季度增长8.9%,增速明显放缓,这与印度在边境地区的大量投入不无关系,此外印度的民生领域也受到了影响,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投入严重不足。 总的来说,中方在1962年的主动撤军,看似是让步,实则是一招以退为进的妙棋,这招让印度在边境问题上陷入了一场持续70多年的消耗战,彻底锁死了其现代化进程,印度的教训告诉我们,在处理国际争端时,不能仅仅从军事角度出发,还需要综合考虑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避免陷入不必要的消耗战。
印度这是怂了?居然公开向中国服软!一名印度政策界人士坦言:印度如今的处境非常艰难
【19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