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欧盟,造船不行,航天不行,互联网不行,人工智能不行,无人机不行,机器人也不行,就连造车也不行了。俄乌这一战彻底终结了欧盟的巨婴式繁荣,而这头由中美俄三方,共同养的一头大肥猪,接下来或许就该到了分猪肉的时候了。 在此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这头猪是怎样被养得膘肥体壮的,这背后,是中美俄三方在过去几十年里,各自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冷战时期,美国通过北约给欧盟罩上安全保护伞,让欧洲国家不用操心国防,安心搞经济。同时,美国科技巨头(如谷歌、Meta)早早占领欧洲市场,把欧洲人的数据和钱包都攥在手里。 欧盟数字广告市场80%以上被谷歌和Meta垄断,云计算市场70%被亚马逊和微软掌控,这种保护其实是变相控制,让欧洲在科技和安全上都离不开美国。 而俄罗斯给欧盟输送了40%的天然气和25%的石油,价格比中东和美国便宜得多,德国工业能称霸全球,全靠俄罗斯的低价天然气支撑。 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在路德维希港的工厂,就是靠着俄罗斯天然气才能低成本生产,这种能源依赖让欧盟经济像吸毒一样上瘾,一旦断供就浑身发抖。 中国为欧盟提供了海量廉价工业品,从玩具到电子产品,填满了欧洲人的货架,同时,中国庞大的市场也让欧洲车企(如大众、宝马)赚得盆满钵满。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销量增长59%,比亚迪甚至超过特斯拉,但这种互补也让欧洲制造业逐渐空心化,高端产业被中美挤压,低端产业被中国取代。 美国借着俄乌战争强迫欧盟切断俄能源,结果欧洲天然气价格暴涨15倍,电价涨到7元/度,工业成本飙升。德国化工、钢铁等能源密集型产业损失惨重,巴斯夫关闭了百年老厂,近半数铝厂和锌厂停产。 更狠的是,美国高价卖给欧洲的液化天然气价格是本土的3-4倍,法国总统马克龙大骂这是趁火打劫。 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用补贴引诱欧洲企业赴美建厂,德国大众、法国米其林等巨头纷纷把生产线转移到美国。欧盟制造业面临去工业化风险,比利时企业联合会痛斥这是背后捅刀。 与此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攻城略地,2025年市场份额已达25%,欧洲车企在电动车领域彻底掉队。 俄乌战争让德国直接损失2400亿欧元,2024年GDP下降0.5%,连续两年萎缩,整个欧盟贸易逆差高达4312亿欧元,通胀率屡破历史纪录。欧洲人消费能力暴跌,2022-2023年累计减少消费4000亿欧元,相当于每人少花4800欧元。曾经的欧洲梦变成了欧洲病。 而欧盟在豪华邮轮领域占全球97%的份额,意大利芬坎蒂尼和德国迈尔船厂造的邮轮是全球顶级奢侈品。 但在普通商船市场,欧盟份额不足4%,中日韩三国垄断了95%以上的订单,中国造船成本比欧洲低30%,连德国船东都把60%的订单交给中国。 欧盟《人工智能法案》号称全球最严,禁止人脸识别、社会信用评分等应用,违规最高罚全球营业额7%,这种保姆式监管把欧洲AI企业吓得不敢创新,2024年私人投资仅80亿美元,不足美国的1/13。 同时,欧洲缺乏本土互联网巨头,连电商市场都被亚马逊垄断,2025年欧洲消费电子市场470亿欧元中,亚马逊占了大头。 而现如今分猪肉的时候到了:中美俄如何下手? 美国通过高价能源和《通胀削减法案》,正在把欧洲的制造业和技术人才往自家搬,2024年,美国液化天然气对欧出口占欧盟进口量的16%,取代俄罗斯成为最大能源供应国,同时欧洲AI人才60%流向硅谷,欧盟《人工智能法案》反而成了美国科技巨头的护城河。 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攻城略地,2025年市场份额预计突破30%。 更狠的是,中国正在推动电动车技术标准国际化,欧洲车企不得不跟着中国的节奏走,在造船领域,中国拿下76%的全球新订单,连欧洲船东都承认未来属于亚洲。 而俄罗斯虽然能源出口受限,但通过北溪管道爆炸等事件,彻底打乱欧洲能源布局。 更绝的是,俄罗斯低价向中国和印度出口能源,间接削弱欧洲在全球能源市场的议价权,欧洲想摆脱对俄依赖,却发现自己在能源市场上越来越孤立。 欧盟曾经是中美俄共同豢养的肥猪,如今却成了三方争夺的唐僧肉,美国要技术,中国要市场,俄罗斯要地缘利益,而欧盟自己却像个被抽干血的病人,连反抗的力气都没有。 如果欧洲不能摆脱对外部的依赖,重建自主的产业和能源体系,这头大肥猪最终只会被吃得连骨头都不剩。 但欧洲人真的能觉醒吗?看看德国反战游行和民众对军援乌克兰的反对声浪,或许还有一丝希望,但时间已经不多了。
今天的欧盟,造船不行,航天不行,互联网不行,人工智能不行,无人机不行,机器人也不
流水梦寒之心
2025-07-21 23:26:38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