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近期公开表示,中国必须答应三个条件,否则中印关系很难正常化。这三个条件分别是解决边界摩擦、中国撤回部队、避免 “限制性贸易措施”。 苏杰生在 2024 年 10 月新德里一场活动中强调,边境和平是合作的基础,没有这一基础,其他合作都无从谈起。这一表态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也让中印关系再次成为焦点。 中印边界问题由来已久,2024 年 12 月,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第 23 次会晤在北京举行,双方达成六点共识,包括维护边境和平安宁、推动解决方案等。 这是五年来双方首次举行特别代表会晤,释放出积极信号。 然而,印度陆军参谋长潘德随后表示,在拉达克地区东部的实控线沿线仍有两个摩擦点,双方需要相向而行。这表明,尽管双方在谈判桌上取得进展,但实际控制线的局势仍存在不确定性。 苏杰生提出的第二个条件是中国撤回部队,根据印度官方声明,印度在 2024 年 10 月完成了与中国在实控线沿线的军事脱离接触。然而,苏杰生仍要求中国撤回部队,这一要求被中国外交部视为单方面行动。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曾表示,中印双方通过外交和军事渠道保持密切沟通,目前已就有关问题达成解决方案,下一步将落实好这些方案。中国强调,边界问题应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反对任何单方面改变现状的行为。 第三个条件是避免 “限制性贸易措施”。根据印度经济智库全球贸易研究倡议的数据,2023-2024 财年,中印双边贸易总额达到 1184 亿美元,其中印度对华贸易逆差扩大至 850 亿美元。 印度从中国进口的产品主要包括电子、机械和塑料等中间产品,这些产品在印度的制造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印度近年来多次对中国商品采取限制措施,例如 2024 年 11 月以未满足食品安全标准为由拒绝进口中国食品。 与此同时,印度也在考虑放宽对中国的投资限制,例如允许中国电商平台 SHEIN 重返印度市场。这种矛盾的做法反映出印度在经济上对中国的依赖与政治上的对抗心态。 2025 年 7 月,苏杰生在访华前曾发表强硬言论,宣称印度必须准备好对抗中国,但抵达北京后态度明显转变,强调中印关系持续稳步改善。 这种态度变化被分析人士认为是印度外交的双重性体现,即国内政治压力与现实利益的平衡。 印度总理莫迪领导的印度人民党在 2024 年大选中虽保持第一大党地位,但票数未过半,需要与其他政党合作。苏杰生的条件可能是为了在国内展示强硬姿态,同时为谈判争取筹码。 国际社会对中印关系的发展表示关注,联合国秘书长迪亚里克对中印特别代表会晤达成的共识表示欢迎,强调双方合作对地区和全球和平稳定的重要性。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曾表示,中印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推动两国关系沿着健康稳定轨道向前发展。 中国主张通过平等协商解决边界问题,反对将边界问题与其他领域挂钩。尽管双方在边界问题上存在分歧,但在经贸、多边合作等领域仍有广泛共同利益。 2025 年 3 月,莫迪总理在接受采访时强调,印度和中国应保持 “健康且自然” 的竞争,通过对话解决问题。 这一表态与苏杰生的条件形成对比,显示出印度政府内部在对华政策上的不同声音。 当前,中印关系正处于关键节点。双方在边界问题上的谈判仍在继续,经贸合作也在逐步恢复。然而,苏杰生提出的三个条件为两国关系的正常化设置了障碍。 中国始终主张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维护边境地区的和平稳定。印度若想推动中印关系重回正轨,需要摒弃单方面施压的做法,以更加务实和建设性的态度对待双边关系。 这场博弈究竟谁能笑到最后?或许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印作为全球南方的重要国家,只有通过合作而非对抗,才能实现共同发展,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繁荣作出贡献。
印度对华发出前所未有警告:中国必须牢记印度的红线。印度媒体《印度快报》近日发
【7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