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回自己的国家!”3月13日,一乌克兰难民本想来到中国避难,结果发现在中国不工作就没有钱拿,便发视频吐槽称:“在中国凭什么工作才有钱拿?我在德国什么都不用干就有钱拿!” 她还详细对比了在两国的待遇,在德国凭借难民的身份,每月能领到410欧元的零花钱,住宿和饮食全由政府包揽,即便无所事事,到手的钱甚至比当地底层工人还多。 而在中国,不仅没有类似的现金补贴,想维持生活就必须通过劳动换取报酬,这让她难以接受。 这番言论很快引发中国网友的热议,其中最受关注的疑问是“我们不接收难民,她是怎么跑来的?” 事实上中国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难民接收国,始终遵循着严格的入境管理政策,对于难民的接收有着明确的法律规定和程序。 这位乌克兰女性能够入境,更可能是通过旅游、商务等常规签证渠道,而非正式的难民身份审批。 这一点也让她的抱怨显得格外突兀,以普通入境者的身份,享受着中国的社会秩序与公共服务,却用难民的标准索要特殊待遇,本身就存在逻辑上的错位。 而德国等欧洲国家对乌克兰难民的高福利政策,短期内确实为难民提供了生活保障。但这种“不劳而获”的模式,也逐渐显露出弊端。 部分难民滋生了依赖心理,甚至出现了拒绝参与社会融入、对当地政策挑三拣四的现象。 这位乌克兰女性的言论,正是这种心态的直接体现,将福利补贴视为理所当然,将劳动换取报酬视作不合理的要求,完全忽略了不同国家的社会制度与价值导向存在本质差异。 中国的社会始终强调劳动创造价值,无论是本国公民还是外籍人士,在中国境内通过合法劳动获得收入,既是权利也是义务。 即便是对于确有困难的群体,中国的帮扶也更倾向于通过提供就业机会、技能培训等方式,帮助其实现自我造血,而非单纯的金钱救济。 毕竟任何国家的福利都来自于纳税人的贡献,让不事生产的人长期无偿占有社会资源,本质上是对劳动者的不公。 进一步分析,这位乌克兰女性的抱怨,暴露出部分难民对“福利”的认知偏差。 她将在德国享受到的特殊政策,当作了普世标准,却忽视了中国与欧洲在经济结构、人口规模、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的巨大差异。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庞大,社会保障体系仍在完善过程中,对本国公民的福利分配都遵循着“量力而行、公平公正”的原则,自然不可能为外籍人士提供超越自身能力的特殊待遇。 更何况这位女性在视频中,刻意放大中国与德国的福利差异,却回避了一个关键问题,中国从未承诺对其提供难民待遇,她的入境本身就不符合难民接收程序。 这种行为,不仅是对中国社会规则的漠视,也辜负了中国作为主权国家对其入境的包容。 事实上,劳动换取报酬是全球普遍遵循的社会准则,即便是在高福利国家,这种“无条件供养”也难以长期持续。 德国等国的政策更多是应急性的权宜之计,随着难民数量的增加和经济压力的增大,相关政策已在逐步调整。 而中国始终坚持的“自食其力”理念,看似不如直接发放补贴来得“贴心”,却更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更能让个体保持尊严与独立。 这位乌克兰女性的言论,或许能一时引发讨论,但终究无法改变不同国家基于自身国情形成的制度差异,更不能成为无视规则、索要特殊待遇的理由。
乌克兰还有一个大问题很多人都没注意到,那就是乌克兰的女人将来该怎么办?讲道理,
【11评论】【16点赞】
运动员--项目--抬杠
可以来中国留学读书啊!想的这些就都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