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刘吉祥奉命给前线送80箱子弹,因仓库漆黑,他错把手榴弹当成子弹,没想到这个失误,却帮前线的战友们打了一个大胜仗! 刘吉祥1918年出生在山东一个穷苦农民家庭,家里种地为生,日子过得紧巴巴的。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上华北,烧杀抢掠,村里人苦不堪言。年仅20岁的刘吉祥看不下去了,毅然投身八路军,加入了冀中军区第八支队,当起了后勤兵。别看是后勤兵,他干活可从不含糊,每次运物资都仔仔细细,力求不出差错。1943年,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敌后斗争异常艰苦,物资匮乏,后勤保障成了部队命脉。刘吉祥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重,总是全力以赴完成任务。他跑过无数次运输,熟悉了仓库的每个角落,对各种物资的摆放了如指掌。战友们都说,刘吉祥干活踏实,信得过。 那年6月9日,战事吃紧,八路军16师36团在前线与日伪军激战,子弹消耗极快,急需补充。第八支队接到命令,需连夜运送80箱子弹到36团阵地。刘吉祥领命后,带着几名战士直奔军火库。当时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仓库的油灯坏了,手电筒的光也微弱得可怜。仓库里堆满了美援物资,木箱上的英文标签在昏暗中根本看不清。刘吉祥凭着经验,摸到角落一堆标有“AMMUNITION”的箱子,以为是子弹,赶紧组织装车。80箱物资沉甸甸的,装好后车队连夜出发,赶往36团。 车队抵达时,天刚蒙蒙亮。36团团长冯振山亲自检查物资,打开箱子一看,傻眼了:20箱装的不是子弹,而是手榴弹!刘吉祥被叫来核实,确认是自己搞错了。他满心懊恼,主动请命回去换货,但冯团长却决定留下手榴弹。原来,前线战斗正胶着,日伪军仗着装备好,人数多,频频发起人海战术。子弹虽然重要,但手榴弹的杀伤范围更大,对付密集进攻的敌人更有效。冯团长当机立断,将手榴弹分发到前沿阵地。 战斗很快打响。日伪军在飞机和机枪掩护下,气势汹汹地压过来,36团的火力逐渐吃紧。关键时刻,手榴弹派上了大用场。战士们将手榴弹成批投向敌群,爆炸威力巨大,敌军阵型被炸得七零八落,进攻节奏彻底乱了。36团抓住机会反攻,以极小的伤亡一举击退敌人,歼灭近400人。这场胜利出乎意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那20箱手榴弹。刘吉祥的失误,竟无意中成了扭转战局的关键。 战后,冯团长找到刘吉祥,笑着表扬他这“失误”立了大功,并宣布提拔他为上尉。刘吉祥挠着头,红了脸,赶紧敬礼表示要更好完成任务。从那以后,他干活更细致了,还特意学了点英文,专门研究美援物资的标签,绝不再犯类似错误。抗战胜利后,他继续在部队效力,参加了解放战争,多次因后勤保障工作出色受到表彰。建国后,刘吉祥转业到地方,投入农业生产建设。他常年奔走在田间地头,教农民用新式农具,推广种植技术,干得热火朝天。晚年,他喜欢坐在村头老槐树下,给孩子们讲抗战的故事,告诉他们后勤兵虽然不上前线,但一样能为胜利出力。他总是说,战争年代,物资就是命根子,一点马虎不得。 刘吉祥于1980年代去世,留下了一段传奇故事。他的事迹在当地广为流传,成了后人缅怀抗战岁月的一段佳话。那个漆黑仓库里的失误,不仅没酿成大错,反而促成了一场大胜,至今让人津津乐道。
1952年的一天深夜,志愿军115师343团部队正在营地熟睡,因为连日的战斗,大
【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