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以为殉葬就是活人被强行推进地宫,在封闭后哭喊绝望,事实上,为了生存,他们可能会采取各种手段,比如吃贡品、破坏地宫摆设,甚至尝试挖洞逃生。 关于古代殉葬,人们脑海里总是一幅绝望等死的画面,那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被推进幽深地宫,除了哭喊,只剩无尽的黑暗。 但考古的发现却揭示了另一幅景象,把时间拨回公元前1000多年的商朝,一位商王逝去,与他同眠的,除了金银玉器,还有成百上千的活人。 在安阳殷墟的王陵中,考古学家就曾发现超过1600具殉葬者的骸骨,其规模之大触目惊心。 这些人里有奴隶、战俘,甚至还有孩子,他们或被砍杀或被活埋,只因当时的统治者相信,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也需要排场与侍奉,奴隶在当时被视作会走路的“财产”,主人离世这些“财产”自然要打包带走。 到了周代,殉葬的风气有所收敛,但在贵族墓中,近侍与奴隶的尸骨依然是常客。 不过历史的车轮终究在向前,春秋战国到秦汉,随着铁犁牛耕的普及,人的生产价值越来越高,过去被随意处置的性命,开始变得“值钱”。 连孔子也曾愤慨地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他认为用陶俑代替活人殉葬都显得过分。 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中原地区的活人殉葬大幅减少,秦始皇更是独树一帜,为自己打造了一支举世无双的陶土兵马俑,用这支沉默的大军来守卫他的地下王国。 可这宏伟工程的背后,文明的微光却被一笔勾销,陵墓竣工后,秦始皇的儿子胡亥为确保皇陵机密不外泄,下令将所有修建地宫的工匠尽数封死在地下,《史记》对此的记载只有冰冷的几个字:“尽闭工匠藏者,无复出者。” 后来的考古发现则更为直观,秦陵附近出土的近百具工匠骸骨,姿态扭曲,许多头骨上还留有被砸裂的痕迹,这些身怀绝技的工匠当然不愿坐以待毙,他们深谙地宫结构,曾利用山体裂缝或地下水系,为自己设计了极其隐蔽的逃生通道。 他们甚至还发明了“顶门石”一类的机关,能在石门落下时,利用杠杆原理暂时将其顶住,争取逃命的宝贵时间,谁知这些顶尖的智慧与求生本能,终究没能敌过一道绝杀令,最终成了自己的坟墓,那些散落在骸骨旁的凿子和铁锹,无声地证明了他们最后的疯狂与徒劳。 好在到了明朝初期,这项早已被唾弃的野蛮制度竟死灰复燃,开国皇帝朱元璋为杜绝后宫干政,恢复了宫妃殉葬的恶习,他死后孙子朱允炆遵其遗诏,将46位没有子嗣的妃嫔和12名宫女一同送上了绝路。 密室之内白绫高悬太监一声“请娘娘们升天”,换来的是一片哭喊,有人瘫软在地,有人试图冲门,最终都被一一勒死,或被灌下水银以求“容颜不腐”。 直到1464年,明英宗朱祁镇临终前良心发现,才下诏永远废除皇室殉葬,这黑暗的一页总算翻了过去。 无论是被活埋的奴隶,被封死的工匠,还是被勒杀的妃嫔,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们都曾爆发出惊人的求生欲,被赶进陵墓的宫女,袖中可能还藏着一块点心;被困地宫的工匠,目光一定扫过堆满酒肉的祭台。 在那种绝境里,吃只为多活一刻,多感受一丝生命的余温,那些价值连城的青铜器和玉璧,在他们眼中不过是碍事的石头,被推倒、被砸碎,或许是为了腾出一点空间,或许只是为了发泄对命运的无尽愤怒。 然而地宫终究是密不透风的牢笼,在水、食物和氧气都极度匮乏的封闭空间里,即使意志再顽强,生命也只能维持数日,那种身处黑暗,眼看空气和体力一点点耗尽,明知毫无希望却只能等待死亡降临的折磨,才是最极致的酷刑。 殉葬制度的最终消亡,是中国文明艰难战胜野蛮的证明,它标志着社会对生命价值的重新审视。 而那些深埋地下的骸骨,那些石壁上的抓痕,那些散落的工具和打翻的祭品,则共同诉说着一个更永恒的主题:那是人性对生存最原始、最强烈的渴望,也是对黑暗与绝望最悲壮的无声宣言。 信息来源:星岛环球网--揭秘古代妇女殉葬 朱元璋首开明朝恶例
许多人以为殉葬就是活人被强行推进地宫,在封闭后哭喊绝望,事实上,为了生存,他们可
万象解析所
2025-07-21 11:59:24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