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当太子时找曹洪借钱,曹洪一毛不拔,曹丕登基后下令处死曹洪,还吞没他的家财。卞

海冬谈文 2025-07-21 07:55:27

曹丕当太子时找曹洪借钱,曹洪一毛不拔,曹丕登基后下令处死曹洪,还吞没他的家财。卞太后大怒:“曹洪是你叔,当年要不是他救了你父亲,你能有今天?就因为他不借给你钱,你就要置他于死地……” 曹丕登基称帝后,天下初定,然其性情刚戾,睚眦必报。黄初七年(公元226年),一件震动朝野的大案陡然而生:皇帝下诏,竟欲处死自己的从叔、功勋卓著的曹洪,并将其家产尽数抄没!诏书一下,举朝愕然。 导火索源于一桩陈年旧怨。彼时曹丕尚为太子,曾因私事向曹洪借贷。曹洪虽富甲一方,却素以吝啬闻名(《魏略》载其“性吝啬”),竟断然拒绝。曹丕怀恨在心,将此视作奇耻大辱。如今大权在握,旧恨翻涌,终于寻得一个借口:曹洪门客仗势犯法,曹丕便认定曹洪负有不可推卸之责,欲借此置其于死地。 消息传入深宫,曹丕生母卞太后震怒不已,即刻召见皇帝。面对曹丕,太后痛心疾首,厉声斥责:“曹洪乃汝叔父!当年荥阳血战,若无他舍命献马,汝父(曹操)早已丧于徐荣刀下,焉有今日之魏室江山?!彼有大功于国,亦为骨肉至亲。今汝贵为天子,竟因区区私怨借贷不遂,便要戮杀亲叔、夺其家财?此等行径,天理何存?人心何安?” 曹丕被母亲当面痛斥,一时语塞,面上亦觉难堪。然其杀心炽烈,虽因太后激烈干预而暂缓行刑,却仍固执己见,不肯赦免,只将曹洪下于廷尉大狱待死。 眼见皇帝不肯转圜,卞太后焦虑万分。她深知儿子性情,遂转寻另一条救赎之路。太后召来曹丕宠爱的郭皇后,言辞切切:“曹洪于先帝有活命大恩,今日若因细故冤死于皇帝之手,他日皇帝一旦省悟,必追悔莫及。届时恐将罪责归于后宫坐视不救!为陛下声名计,汝当竭力进言!”郭皇后深感事态严重,亦知太后心意,此后屡屡在曹丕面前为曹洪哀恳求情,涕泣不止。 与此同时,曹洪被囚禁于阴冷的廷尉狱中,昔日显赫的列侯,如今已是待死之囚。绝望之下,他只得反复上书皇帝,痛陈己过,哀告乞命。然奏疏如石沉大海。廷尉遵照皇帝严旨,紧锣密鼓地推进着置其于死地的程序。 转机终于在曹丕生命的最后时刻降临。黄初七年五月,曹丕沉疴难起,病势急剧恶化。或许是预感到大限将至,或许是母亲与皇后日复一日的泣谏终于击穿了他心中那层固执的坚冰,又或许是对身后评价的一丝顾虑占了上风——在弥留之际的混沌中,曹丕终于下了一道迟来的诏书:赦免曹洪死罪。 然而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曹丕在赦令中仍不忘严厉惩处:削夺曹洪一切官爵封邑,贬为庶人,其家产依旧被官府抄没殆尽。这位曾叱咤疆场、富可敌国的开国元勋,瞬间跌落尘埃,一贫如洗。 曹丕驾崩,明帝曹叡继位。新帝登基,万象更新。曹叡深知曹洪一案处置过酷,不仅寒了勋旧之心,亦有损皇家亲情与道义。太和元年(公元227年),即曹叡即位次年,朝廷正式下诏为曹洪平反:“先帝(曹丕)昔时因微过重责曹洪,实属不当。追念其荥阳救驾之功,国之元勋,岂可久废?”诏命恢复曹洪“都阳侯”的爵位(后于太和六年徙封“乐城侯”),并加拜“后将军”之职。不久,更复任其为“骠骑将军”,位极人臣。 经历了一场生死劫难与富贵云烟,重获尊荣的曹洪,心境已大不同前。昔日以吝啬闻名的他,仿佛脱胎换骨,竟变得乐善好施起来。其府邸常门庭若市,凡有困顿求告者,多能得其慷慨资助。此番转变,令京师之人皆感惊异,亦成为其传奇人生中一段耐人寻味的注脚。 曹洪一案,其发端虽起于曹丕对早年借贷遭拒的私怨报复,然其深层却折射出曹魏立国之初皇权与宗室勋贵间那微妙而紧张的张力。曹丕借严法之名行削藩之实,敲山震虎,致使“诸夏侯曹氏”一时皆惶恐自危,其核心意图在于巩固新生的皇权。卞太后以雷霆之怒强行干预,郭皇后泣涕哀恳,终在帝王弥留之际扭转乾坤,保全了曹洪性命,亦在某种程度上维系了皇室在宗亲勋贵面前那已显脆弱的情义纽带。明帝曹叡的迅速平反,既是对历史功勋的追认,更是新君稳定政局、安抚人心的必要之举。曹洪

0 阅读:78

猜你喜欢

海冬谈文

海冬谈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