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3年,朱元璋派了一个密探去松江华亭,发现前监察御史袁凯蜷缩于篱笆旁,当众抓起竹筒挤出的“大便”大口吞食,还唱着淫词艳曲。密探回禀后,朱元璋终于相信袁凯真的疯了。三年前,这位以《白燕》诗名动江南的才子,办一件案子时,发现太子朱标和朱元璋意见不一致,只好回禀一句“陛下法之正,东宫心之慈”,结果触怒朱元璋,被斥为“老猾持两端”。吓得连夜装疯,朱元璋命人用木匠专用的铁钻扎刺他,结果他忍痛一声不吭,躲过一,方得归乡。 袁凯的悲剧非孤例,而是明初恐怖政治的缩影。“官员晨别家人如赴刑场”,文字狱中一字可诛九族(如“作则”谐音“作贼”被疑讽朱元璋为僧为盗)。这种极端环境,为郭桓案的爆发埋下伏笔。 1385年,户部侍郎郭桓被控贪污,罪状骇人:私吞浙西秋粮200万石、太平镇江赋税,巧立“水脚钱”“神佛钱”等苛捐杂税,盗印宝钞600万张,甚至窃取皇室金银。涉案金额达2400万石粮,远超当年全国岁入2089万石。 朱元璋借此掀起血雨腥风,礼部、刑部尚书等六部高官尽诛,全国12布政司数万官吏牵连处死,六部几成空衙;“核赃所寄借遍天下,民中人之家大抵皆破”——富户被逼“补缴”赃粮,家产充公,中产阶级集体破产,主审官吴庸事后被处死“平民愤”,实为掩盖朝廷主导的掠夺本质。 其实郭桓案存在明显悖论:户部侍郎仅八个月内贪污明朝全年岁入?在朱元璋“六十两剥皮”反腐高压下,锦衣卫密布,巨额贪腐如何隐匿? 另:数万官员集体分赃却无内讧,兵部、工部等无关部门卷入贪粮案,显违常理。 袁凯与郭桓案的受害者,实为同一体制的两面。袁凯曾谏言武将学礼以避猜忌,朱元璋表面采纳却继续诛杀功臣(如徐达夫人因言被诛)。文人或装疯自保,或自残拒仕(如夏伯启叔侄断指)。郭桓案后推行“鱼鳞图册”重丈土地,将豪强隐匿田产收归国有,同时以“永不起科”鼓励垦荒,扩大自耕农基数——经济整顿与政治高压互为表里。 郭恒案
1393年,朱元璋派了一个密探去松江华亭,发现前监察御史袁凯蜷缩于篱笆旁,当众抓
海冬谈文
2025-07-14 20:53:17
0
阅读: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