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利伟为什么此后再也没有重返太空?其实他能平安落地,已是死里逃生,当年飞天时,那26秒险些丧命的震动、神秘莫测的敲门声、窗外玻璃突现裂痕……每一幕都惊心动魄。至于后来没再飞,他本人也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2003年,杨利伟刚刚进入太空不久,飞船就遇到一次非常强烈的震动,这种共振把整个舱体晃得厉害。
他在座位上猛咬牙关坚持了二十几秒,身体几乎都要崩溃了,这种强度不是平常训练可以应付的。明明短短几十秒,对外界什么都看不到的他,却像在生死线上被推来推去。
紧接着,飞船在太空中的时候,舱壁外面竟然传来很奇怪的敲击声,像是在无声宇宙里有人不断拍打船体。他一开始都以为自己听错了,但那声音反反复复,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向地面报告,专家们也是一头雾水,没人能解释到底是什么原因。这种不可预料的变数,让人在孤独的太空里心里发毛,比机械故障还让人没底。
更紧张的情况出现在返航途中。他无意中看到窗户上出现了一道细裂缝,在几百公里高空的极端环境下,哪怕是最微小的破损都有可能造成大事故。
万一那道裂缝扩大,他很可能会和飞船一起永远留在太空,根本没有侥幸可言。直到飞船安全着陆,他才真正算是捡回了一条命。
降落的时候,因为冲击太大,他嘴角被磕破,人明显很虚弱。
这些经历,让很多人产生了疑问:杨利伟完成了中国人最光荣的壮举,为什么没有继续飞?是不是因为他身体出了问题,还是因为别的原因?
其实,杨利伟自己后来说得非常明白:“这趟任务能平平安安地结束,已经走了大运。”
那次飞行对身体伤害很大,虽然他看起来精神,但其实受到不少创伤。而航天员的选拔和安排,并不是让英雄轮番冒险。
国家非常看重经验,所以不会让一个刚刚完成重大任务、身体已经有损伤的航天员继续冒险。保护现有的航天英雄,让他们用自己的经验去带领新一批航天员,才是更有战略眼光的决定。
于是,杨利伟从一线飞行员转为航天员训练、任务管理和工程设计的关键岗位。他此后开始带队训练新人,参与基地规划,把自己的实战体会、面对突发状况的经验都传递给后来人。
每一次公开露面,他都在强调这份事业重要的不只是壮举本身,而是需要一次又一次传承和积累。中国空间站、月球探测,乃至未来的火星都有他背后的身影。
说到底,杨利伟转型不是退后,相反是一种升级。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中国航天事业打开了新局面。
他没再飞,并不是胆怯或者落后,而是把个人荣誉看成集体智慧的一部分。未来的每一次飞天,背后都有他当年走过的路,有他用血汗换来的教训。
杨利伟用行动证明,一个人的英雄时刻固然重要,一个时代的英雄底气可能更重要。
被问起那趟飞行,他坦率地回答像是在说一句家常话:“能回来就不错了。”但实际上,他的经历早就和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合在了一起,成了后继者手中的火炬。
中国航天能有今天,和杨利伟那次死里逃生不可分开。而他“只飞了一次”,其实为后来者守住了更多的安全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