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根本没有想到,最终打破芯片技术壁垒的,居然是一位年过八旬、头发花白的老太太,从2018年起,她老人家每年为国家节省2万亿,相当于整个杭州一年的GDP,这笔钱能盖 600 座港珠澳大桥。 还没完呢?更让西方人意外的是,这位白发老人啃下的硬骨头,是他们卡了中国几十年的 "命门" 技术。 1936 年南宁的防空洞里,3 岁的黄令仪攥着母亲的衣角,听着头顶炸弹呼啸。 日军轰炸后的街头,她看见过断手断脚的百姓躺在血泊里,那场景成了她一辈子的刺。 1956 年填高考志愿,她在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大)的志愿表上,圈了当时没人愿意学的 "半导体",理由就一句话:"能造枪炮的国家才不会被欺负。" 1960 年从清华半导体专业进修回来,黄令仪在母校仓库里搭起中国第一个半导体实验室。 没有恒温箱,她用棉花裹着煤油灯保温;没有提纯设备,就用铁锅反复熬煮硅材料。 那年冬天,她带着三个学生守在实验室,饿了啃冻窝头,冷了裹军大衣,三个月后,当半导体二极管点亮那盏煤油灯时,四个年轻人在寒风里跳着哭 —— 这是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只半导体器件。 1965 年中科院计算所的平房里,黄令仪接到个硬任务:给 "两弹一星" 造专用计算机。 当时美国对中国实施技术封锁,连最基础的晶体管参数都买不到。她带着 20 多个年轻人三班倒,把行军床架在实验室。 有次调试 P-N 结,她连续 48 小时没合眼,盯着示波器上跳动的曲线,直到凌晨五点,那条代表成功的稳定波形出现,她腿一软坐在地上,手里还攥着记录数据的铅笔。 1966 年,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诞生,里面的 156 个晶体管,全是他们用镊子一个个焊上去的,这台机器后来算出了 "东方红一号" 的轨道参数。 1989 年旧金山的芯片展上,黄令仪捏着参展证在展厅走了一整天。 上百个展台里,日本的 NEC、美国的英特尔占了大半,却找不到一块标着 "中国制造" 的芯片。 有个美国工程师见她是中国人,笑着说:"你们需要芯片?我们可以低价卖给你们。" 那天晚上,她在酒店房间写了满满三页纸的笔记,最后一句是:"别人给的永远不算自己的。" 回国后她发现,原本跟上世界水平的芯片研究,因为经费问题停了。 她没等靠要,骑着自行车跑遍北京的高校,把自己的实验数据整理成讲义,免费给学生上课。 1993 年,她带着学生在废弃的教室里搞研究,用攒的工资买二手设备,硬是做出了中国第一块 ASIC 芯片,虽然性能一般,却让她看到了希望。 2002 年 "龙芯 1 号" 流片那天,她守在上海的工厂里,三天三夜没合眼,当测试仪器显示 "成功" 时,66 岁的老人突然蹲在地上哭了,像个考了满分的孩子。 之后的 16 年里,黄令仪的办公室灯经常亮到后半夜。 2015 年 "龙芯 2 号" 用到北斗卫星上,她拿着卫星传回的信号数据,在会议室里给年轻人鞠躬:"咱们的芯片,终于上太空了。 "2018 年 "龙芯 3 号" 通过验收,性能追上英特尔同期产品,她摸着芯片样品说:"这下,飞机、高铁、导弹里的芯,不用看别人脸色了。" 2023 年春天,86 岁的黄令仪躺在病床上,还让助手把新芯片的测试报告念给她听。 她走后,学生们在她的抽屉里发现个铁盒子,里面是 1960 年那只半导体二极管,还有张纸条:"我这辈子就干了一件事,让中国有自己的芯。" 这样的故事在中国不是孤例。就像当年邓稼先在罗布泊用算盘算核弹数据,王承书隐姓埋名 30 年搞铀浓缩,黄令仪们的厉害之处,不在于有多聪明,而在于认准一件事就死磕到底。 如今龙芯团队里,30 岁的工程师们还常说黄老师的那句话:"技术封锁就像纸老虎,你敢戳,它就破。" 那么你们怎么看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夏日旅行攻略#
原来14亿国人都彻底低估了华为的智驾。理想的智驾团队:800人小米的智驾
【39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