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钱学森96岁大寿,高朋满座。突然,他看到角落里坐着一个白发老太太,不禁眼神一亮,上前颤声问道:“您现在几个孩子啦?”谁知,老太太的回答竟让他泪流满面。 2007 年冬日的傍晚,钱学森家的门轻轻合上,最后一位客人的脚步声消失在巷子里。 96 岁的他仍站在门口,身上的毛毯被风吹得微微晃动,目光望着远处路灯下那个渐渐缩小的身影,久久没有动。 那是李佩离开的方向,她拒绝了晚辈的搀扶,拄着木杖一步步走远,深蓝色棉袄的衣角在寒风里轻轻摆动。 刚才聚会时她没怎么吃东西,只喝了半杯温水,临走前还叮嘱钱学森的家人,天凉了要记得给窗缝贴层纸。 屋里的暖气管还在嗡嗡响,桌上的蛋糕剩了大半,奶油上的 “寿” 字已经有些融化。 钱学森慢慢走回沙发坐下,手指无意识地摸着沙发扶手上的木纹,那里有几十年摩挲出的光滑痕迹,像极了他和郭永怀在美国时共用过的实验台边缘。 记忆突然跳回 1946 年的美国,郭永怀要去康奈尔大学任教,钱学森开着那辆老福特送他。 三千多公里的路,两人轮流开车,累了就停在路边啃三明治,聊的全是回国后要建什么样的实验室。 到了目的地,郭永怀下车时,钱学森突然觉得方向盘有些沉。 后来在康奈尔,郭永怀带着李佩来见钱学森夫妇。 四个人坐在草坪上晒太阳,李佩手里织着毛衣,听他们说要把火箭理论带回中国。 那时李佩的英语已经说得很流利,却总说要抓紧时间学中文,免得将来教学生时说错话。 1956 年的秋天,郭永怀一家终于回国,飞机降落在北京时,钱学森带着一束野菊花去接他们。 李佩抱着年幼的女儿,郭永怀手里提着一个装着手稿的箱子,箱子上还贴着美国海关的标签,边角已经磨破了。 接下来的十二年,中关村的夜晚总亮着灯。钱学森的办公室在东边,郭永怀的在西边,两人常常隔着院子喊对方的名字,讨论到深夜就一起吃食堂剩下的馒头。 李佩在学校的教室里备课,台灯下摊着厚厚的词典,铅笔在纸上划出道道痕迹。 1968 年冬天的消息传来时,钱学森正在改一份导弹设计图。电话那头的声音很轻,他却觉得耳朵里嗡嗡作响,手里的红铅笔尖 “咔嚓” 断了,红色的笔迹在图纸上晕开一小团,像滴落在雪地上的血。 后来他去看李佩,她正在整理郭永怀的书房,书桌上的钢笔还斜放在未写完的报告上,墨水瓶盖没拧紧,瓶口结了层墨痂。 李佩说要把这些手稿捐给力学所,说话时手里还拿着一块橡皮,慢慢擦着稿纸上的一个错字。 1997 年郭芹去世那天,李佩上完了上午的课才去医院。 学生们说她讲课的声音和平常一样,只是在解释一个语法点时,停顿了比平时长两倍的时间。第二天她准时出现在教室,黑板上的板书比往常写得更高些。 生日聚会上,李佩看着钱学森面前的茶杯空了,伸手想帮他倒水,却被按住了手。 两只布满老年斑的手轻轻交叠着,像两片经历了风霜的叶子,落在沙发的毛毯上,安静得能听见彼此的心跳。 墙角的座钟敲了八下,钱学森才慢慢收回目光,让家人把桌上的老照片收起来。 那些照片里有 1940 年代的加州理工学院,有 1960 年代的戈壁滩,还有郭永怀和李佩在康奈尔大学门口的合影,照片边缘已经有些泛黄发脆。 这样的场景让人想起钱三强八十大寿时的聚会,也是一群白发老人围坐在一起,翻着旧相册说个不停。 那些藏在皱纹里的故事,像埋在土里的种子,即便过了几十年,只要有人提起,就能长出新的枝叶。 钱学森慢慢站起身,走到窗边拉开一点窗帘,外面的路灯照着结了薄冰的路面,反射出细碎的光。 他知道,李佩此刻应该已经到家了,或许正坐在郭永怀的书桌前,借着台灯的光,整理那些永远也整理不完的手稿。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夏日旅行攻略#
一男子看到一位老人摔倒,便先拍视频,再去将老人扶起,以免被讹。结果老人起来后,问
【22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