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北大才女王承书抛弃丈夫和孩子,直到多年后,她顶着满头银发回到家乡,子女们却抱着她失声痛哭:“母亲,你是我们的英雄,这些年你辛苦了!” 1977 年的初秋,王承书推开家门时,手里拎着一个掉了漆的木箱。三个成年的孩子围过来,目光落在箱子角落露出的半截红木算盘上,那是母亲走前常用来教他们算数的东西。 当看清她满头的白发和眼角的皱纹,大儿子突然背过身去,肩膀剧烈地抖动,小女儿蹲在地上,指甲深深掐进掌心,眼泪砸在青砖地上,洇出一小片深色的印记。 谁也没忘,1960 年那个清晨,这把算盘还摆在客厅的桌上,母亲却不见了踪影。 桌上留着一张字条,墨迹被风吹得有些模糊,只看清 “远行” 两个字。父亲张文裕把算盘收进柜子,每年夏天拿出来擦拭,木框上的包浆越来越厚,就像家里人心里的思念,一层层积得发沉。 这把算盘,后来跟着王承书去了西北的戈壁。 在兰州 504 厂的厂房里,她用它算过无数组铀浓缩数据。那时候没有计算机,年轻人们用手摇计算器,她就用这把算盘,算得比机器还快。 有次新来的大学生不服气,和她比赛算一组复杂公式,最后看着她指尖在算珠上翻飞,自己手里的计算器卡了壳,红着脸说王老师的算盘里藏着诀窍。 她总在深夜把算盘擦得锃亮。戈壁的风从窗缝钻进来,吹得煤油灯忽明忽暗,她对着算珠上模糊的倒影发呆,那里映出的,有时是孩子们小时候扒着桌沿看她算数的模样,有时是丈夫帮她修算盘轴时专注的侧脸。 有年冬天,厂房的暖气坏了,她的手指冻得僵硬,算珠都拨不动,就把双手拢在嘴边哈气,直到指尖有了知觉,继续噼啪地算。 王承书能把算盘使得这么精,早有渊源。她是燕大物理系第一个女学生时,就用算盘算过光学公式,那时候教授说女生心细,适合做精密计算,她却用满分成绩证明,女生能做的远不止这些。 后来去美国深造,她在实验室里用的是电子计算机,但行李箱里始终带着这把母亲留的算盘,说老物件用着踏实。 1958 年去苏联翻译热核聚变资料时,她把算盘塞进背包。 火车在西伯利亚草原上颠簸,她借着车厢顶的昏黄灯光翻字典,墨水洒在俄文资料上,就用算盘重新验算数据。 那些翻译好的手稿后来成了国内研究的基础,而她的指尖,被钢笔磨出的茧子上,又添了算盘珠子压出的红痕。 在戈壁的十七年,这把算盘见过她最脆弱的时刻,父亲去世的消息传来那天,她正用算珠核对一组关键数据,突然手指一松,算珠 “啪嗒” 掉了一颗,滚到墙角。 她蹲下去捡,膝盖撞在水泥地上,发出沉闷的响声,眼泪顺着鼻梁滑下来,滴在算盘的木框上,晕开一小片水渍。 和她一样把家当变成工作伙伴的,还有郭永怀。 这位空气动力学家去罗布泊时,带着妻子织的围巾,后来飞机失事,人们在残骸里找到他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的公文包,里面的氢弹数据完好无损,围巾的一角露在外面,烧得焦黑。 王承书回来后,把算盘还给了张文裕。 他摩挲着上面的指痕,突然发现木框内侧刻着几个小字,是孩子们的生日。 原来她走前,夜里在灯下刻了这些,只是没人发现。1994 年她病重时,让孩子们把算盘捐给了国家博物馆,说这东西比她有名气,能让更多人知道,那些年的数字是怎么算出来的。 现在去博物馆看那把算盘,红木框已经有些开裂,算珠上的包浆却亮得惊人。 讲解员会说,这是一位女科学家用十七年青春,算出大国底气的见证。只是很少有人知道,那些算珠的间隙里,藏着一个母亲对家的所有牵挂。 这样的故事,在那个年代不算稀奇。 就像于敏在氢弹研究时,把孩子的照片夹在演算纸里,算累了就看一眼,然后继续在灯下忙碌。 他们把个人的情感,都揉进了为国奋斗的时光里,不声不响,却重如泰山。 这就是我们老一代科学家们的故事,如果没有他们,那么我们的现如今又会变成什么样子的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1961年,北大才女王承书抛弃丈夫和孩子,直到多年后,她顶着满头银发回到家乡,子
语蓉聊武器
2025-07-18 10:51:32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