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一支解放军先遣队踏入了荒无人烟的赛图拉哨所,本以为这片边疆早已被遗弃,然而他们却惊讶地发现哨所内依然有人站岗,是谁在这偏远的哨所中坚守?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0年,一支解放军先遣队翻越昆仑山深处,朝着地图上标注着“赛图拉哨所”的地方进发,那是一片被称为“生命禁区”的高原腹地,海拔将近四千米,寒风凛冽,氧气稀薄,常年与外界隔绝。 他们原本以为,那里早已人迹全无,谁也没有想到,等待他们的不是空无一人的废墟,而是几个仍在执勤的身影。 当他们抵达哨所门前,几名身形瘦削、穿着破旧军装的士兵映入眼帘,他们面容黝黑干瘪,步履虽显疲态,却仍端正地站在岗哨前,仿佛早已将这片荒原视作日常。 士兵们的表情中带着不可置信的欣喜,从他们的姿态可以看出,即便时光凝固,他们依然坚守着岗位,这一幕让解放军战士们错愕又动容,在这片与外界失联数年的戍边地带,居然还有人依旧驻守。 1946年,彼时国共内战已显紧张局势,国民政府为了稳固西部边防,派遣一个排的部队进入新疆和田地区的赛图拉哨所。 当时赛图拉被视为南疆的咽喉所在,战略位置重要,沿着昔日丝绸之路而设,是西南通向南亚方向的门户,原定轮换周期为一年,但这个计划很快在战局动荡中被抛诸脑后。 随着战争不断升级,通信线路被切断,物资补给逐渐中断,自1948年起,赛图拉哨所便完全与后方失去了联系,那支原本由百余人组成的守军,很快在恶劣自然条件的反复打击下锐减。 严寒、缺氧、疾病和食物短缺,每一项都在考验着人的生理极限和意志底线,到了1949年底,只剩八名士兵还坚守在岗位,他们身在山巅,却像是漂浮在历史的盲区之中。 在这四年里,这支小队摸索出一套适应环境的生存方式,他们将废弃的哨所重新修缮,把营地划分为生活区和警戒区,设立值守轮换,哪怕食物匮乏,也不肯降低巡逻频率。 夏季,他们尝试在贫瘠土地上种植玉米与土豆,秋天则挖掘山间少量野菜充饥,取暖方式极其原始,仅靠牛粪堆燃维持夜间温度。 到了冬天,冰雪封山,物资耗尽,每天能吃上一顿热饭就是难得的奢侈,士兵们身着已经破旧不堪的棉衣,躲在土屋里彼此依偎,靠体温维持生命的热度。 尽管哨所已经成为一座孤岛,他们却始终未放弃职责,每天早上,他们会按时起床巡视,哪怕山风穿透衣缝、哪怕几乎看不见一个活物的踪影,他们不清楚前线战况如何,不知道祖国是否还记得自己,只是固执地坚信,总有人会来接替他们。 直到解放军的先遣队终于踏入这座早被遗忘的哨所,才结束了这段超乎常理的孤守,这场迟到的相遇,让哨所内外陷入片刻沉默。 解放军带来了保暖衣物和口粮,也带来了一个全然不同的中国,他们告诉这些老兵,战局早已翻篇,政权更替,国家重组,对这些士兵而言,这无疑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历史震荡。 出人意料的是,这群国民党老兵并未展现敌意,而是平静地接受了现实,他们中有些人选择返回内地,在家乡重启人生,也有人决定留下,继续守卫这片熟悉的土地。 无论选择如何,解放军都予以妥善安置,并未因彼此的出身和立场而妄下评判,那一刻身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那份不计代价守边四年的坚毅,赢得了发自内心的尊重。 赛图拉哨所此后被重新接管并逐步改建,成为新中国西部边防体系中的一环,那些在高原上牺牲的士兵们,也被安葬于哨所东南侧的山坡上。 到了21世纪,这里已发展为具有常驻人口的边境小镇,基本设施完善,物资运输畅通,哨所也全面实现了现代化建设。 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曾在这片荒原上默默站岗的身影,早已成为后人敬仰的象征,他们未能赶上列车般飞驰的历史洪流,却在风雪之中,用自己的方式坚守着对职责的理解。
93年连里有两个志愿兵名额,上级打电话让连里给一人转志愿兵,连长很抵触在部队,
【3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