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说当初对黄杨钿甜事件质疑错了#【#不能说舆论当初对黄杨钿甜事件质疑错了#

观察者网 2025-07-17 12:53:55

#不能说当初对黄杨钿甜事件质疑错了#【#不能说舆论当初对黄杨钿甜事件质疑错了# 】#观网快评# 演员黄杨钿甜网传“天价耳环”事件,算是尘埃落定了。今年5月,黄杨钿甜在社交平台分享的成人礼照片中,佩戴的耳环被指与奢侈品牌GRAFF经典款高度相似,公价约230万,“年轻演员怎么戴得起天价饰品”的质疑,瞬间冲上热搜。对此,黄杨钿甜及母亲解释,耳环是2016年朋友赠送的仿制品,全套仅300元,“火彩”是相机闪光灯效果;其父杨伟曾在雅安公职系统工作,也承诺“接受鉴定”。随后,雅安市纪委监委介入调查。

7月16日,官方进一步通报调查结果:经鉴定,耳环实为玻璃材质(含金属配件),全套仅300元;杨伟在职期间违规以亲属名义经商,分得3万元利润(因已辞职未受政务处分);隐瞒2011年生育二孩问题,因政策变化不再追究。网传“亿元别墅”“慈善总会关联”均为不实。

至此,这场风波的全景已经展开。我们注意到,调查进行过程中,已有多名就此事编造、散布谣言者被依法查处,伴随着最终调查结果的出炉,网上有不少论调话锋突转,把此事形容为“不合理质疑+网络谣言”催生的闹剧,不少网友的一句“散了散了”,也让这场网民积极参与、官方严肃对待的“监督”,失了本该有的“庄重感”,似乎加重了民众对此类事件往往以“轻轻放下”收场的错觉。

那么,到底什么才算“合理质疑”?网络信息纷杂,管理起来本就是极其困难的,不排除有人借热点造谣混淆视听。但更需明确的是:​民众对贪腐、权力寻租的质疑,是公民监督权的正当行使,不该因个别谣言被打消。

从事件本质看,公众关注黄杨钿甜佩戴“天价饰品”,背后是对“权力荫庇”“资源特权”的天然警惕——公职人员家庭的消费边界、财富来源是否合规,本就是反腐监督的题中之义。即便个别传言失实,其他合理的质疑本身也在监督社会运行更透明:它促使相关部门主动介入调查,用权威结论澄清事实,也推动公众更理性地区分“谣言”与“合理怀疑”,避免陷入“信息茧房”。

回顾这次的事件,我们其实可以直观感受到官方“刀刃向内”的自觉——面对公众质疑,纪检监察机关第一时间介入调查,既不回避“公务员家庭”的敏感背景,也不迁就“天价饰品”的舆论关切;从耳环真伪的技术鉴定,到违规经商、生育问题的逐项核查,每个环节都紧扣事实、依规而行。可以说,我们的体制对自身的净化,是一以贯之、从不间断的。但这种自我改革的韧性,该如何更好地被公众“看见”,这是我们需要去思考的问题。

0 阅读:7

评论列表

小蜗牛啦啦啦

小蜗牛啦啦啦

1
2025-07-17 17:52

也更应该看到编造、散布谣言的危害

观察者网

观察者网

观察者网,提供丰富而专业的国际国内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