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周总理委托张樾丞篆刻开国大印,不料制作完成后,张樾丞却保留了绝活,给

虎皮芳草潭 2025-07-16 12:42:25

1949年,周总理委托张樾丞篆刻开国大印,不料制作完成后,张樾丞却保留了绝活,给大印做了一个“留边”,而他这么做的目的更是让人连连称赞.......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即,万事俱备,只缺一枚象征最高权力的国印。 而这项任务最终落在了京城篆刻名家张樾丞的肩上,周恩来总理亲自登门,将这方“中央人民政府之印”的重任交予这位年过花甲的老匠人。 总理的话说得郑重:“樾丞先生,此印非同小可,务必慎之又慎。”而张樾丞深知国印的分量,这方印章未来将覆盖在国家最重要的文件上,一笔一划,都将定义这个新生政权的形象,容不得半点差池。 可以说,张樾丞接下的,不只是一块沉甸甸的黄铜,更是新中国的法统与颜面。 后来制作开始,印章的材质选定为黄铜,取其坚实厚重,象征江山永固。 而印文“中央人民政府之印”九个字,则采用汉代官印常用的宋体字,结构方正,笔画平直,庄重之余,也透着一股朴素的人民气息。 张樾丞几十年练就的功夫,此刻全用在了这方寸之间,他运刀稳健,每一记凿刻都力道均匀,将九个大字深深嵌入铜胎。 但就在印章即将完工之际,张樾丞却做了一个旁人看不懂的举动,他沿着印章的边框,极其小心地留下了一道不足一毫米宽的浅浅凸起,行话叫“留边”。 这个手艺,其实是他年轻时在乱世中学来的“保命招”,那时城头变幻大王旗,官印刻了又废,废了又刻。 师父便教他,刻印时留一道活边,万一官府名号有变,只需将边缘磨去一层,改动几个字,一方印章便能继续使用,不至于作废。 这在当年,是为生计留条后路,可现在是为新中国刻国印,名字早已定下,哪有更改的道理?他身边的徒弟看着都着急,生怕师父这多此一举会惹来麻烦。 但张樾丞却有自己的盘算,他想起总理交付任务时,曾随口提及国号议定的过程,别人听着是闲谈,他却听出了弦外之音。 这方国印是要传之后世的,谁能断定百年之后,国家机构不会有任何调整?倘若真有那么一天,总不能把开国国印熔了重铸吧?那不成了一桩历史笑话。 所以与其说这是个“保命招”,不如说是他作为一个老匠人,为这个国家长远未来留下的一点“冗余”,这道边留得极有分寸,深一分则喧宾夺主,浅一分则失去意义,全凭手上功夫。 印章呈交上去,周总理拿着放大镜细细审看,目光最终落在了那道不起眼的边缘上,问道:“樾丞先生,这道边框,是有什么讲究吗?” 张樾丞躬身答道:“总理,为国计,当思虑长远,眼下此印合用,将来若有万一,稍加修整便可续用,不伤国体元气。” 周总理听罢,眼中一亮,握住他的手:“好一个为国计深远!老先生有心了。” 谁知,这道为“万一”准备的留边,很快就在一个意想不到的场合立了奇功。 新中国成立不久,潜伏在外的敌对势力便开始伪造我国的国印,企图用假冒的中央文件扰乱国内秩序。 他们找来高手,依据照片仿刻,做出的假印章在字形、尺寸上几乎分毫不差,可当伪造文件送到相关部门时,还是一眼就被识破了,而问题,就出在那道“留边”上。 原来,张樾丞的留边,不只是一道简单的凸起,他运用了毕生对金石篆刻的理解,通过微妙的刀路深浅和曲度,在印章边缘留下了一道肉眼难以察觉的防伪暗记。 这道边在特定角度的光线下,会形成一道独特的光影折痕,而且这种由手工技艺和材料特性共同造就的痕迹,是任何翻模或机械仿制都无法复制的,所以无论伪印刻得再像,也造不出那道独一无二的“光”。 至此,这道“留边”的真正奥秘才为世人所知,它既是着眼未来的深远考量,也是一道固若金汤的防伪屏障,中央为此专门嘉奖,称赞张樾丞“一艺之功,堪比雄兵”。 这门绝技,张樾丞后来没有再传授给弟子,他说:“国印只有一方,但愿这门手艺,往后再也用不上才好。”这句朴素的话里,藏着对国家长治久安、国体稳固无需变更的最好祝福。 一方小小的印章,一道不起眼的留边,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匠心,是在极致的严谨中,为未来保留一份从容和弹性。 与其说这是张樾丞个人的智慧,不如说是那个时代中国人朴素而深刻的远见:既要立足当下,也要为子孙后代留足余地。 而这方寸之间的乾坤,至今仍在诉说着开国之初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智慧...... 【信源】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部.《国印诞生记——张樾丞与中央人民政府之印》,《文博》

0 阅读:0
虎皮芳草潭

虎皮芳草潭

虎皮芳草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