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当年提出武汉“封城”举措的李兰娟院士,为国家立下了卓越功勋,可谁都

月光如水照归人 2025-07-15 17:19:37

2020 年,当年提出武汉“封城”举措的李兰娟院士,为国家立下了卓越功勋,可谁都没料到,这位在医学界威望极高的专家,竟是靠着自学中医才有了后来声名远扬的院士之名! 2020年那会儿,新冠病毒突然就来了,武汉一下子就成了重灾区,情况那叫一个紧急。 就在这时候,李兰娟院士站出来说,得给武汉封城,就这一句话,可太关键了。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这么厉害的一个医学专家,一开始是自己琢磨着学中医,慢慢才有了后来的名气,还成了院士。 李兰娟老家是浙江绍兴的,就是个普通农民家庭,高中毕业后她回村里当了代课老师,闲的时候又去省中医院学了针灸。 后来村里要搞合作医疗社,缺医生,她就自告奋勇当了“赤脚医生”。 那时候条件真叫一个差,没钱买设备,药也少得可怜,她就自己背着筐上山采草药,回来自己熬,自己配,就这么着,几十种草药的用法她都摸得门儿清,村里 1300 多口人,谁有个头疼脑热的都找她看。 1970年的时候,就因为她看病看得好,被推荐去了浙江医科大学念书,这才算正式踏入了医学的大门。 从那以后,她就一门心思扑在医学上,不管是研究人工肝治重型肝炎,还是搞感染微生态学,都做出了不少了不起的成绩。 李兰娟身上那些值得咱们学的地方呢?先是她那股子自己琢磨着学、还一个劲儿往前冲的劲儿。 当赤脚医生的时候,哪有什么正经老师手把手教啊,全靠自己摸索,上山认草药,记每种草治啥病,怎么配着用,就这么在难的时候还想着学本事,这可不容易。 后来上了大学,参加了工作,遇到医学上的难题,她也从来不含糊,就说研究人工肝那事儿,那时候国内基本没人搞这个,啥经验都没有,她带着一群人就扎进去了。 失败了一次又一次,钱不够,技术上也老出问题,可她就是不放弃,最后还真研究成了,搞出了个 “李氏人工肝系统”,好多得重型肝炎的人就靠这个治好了,治愈率一下子提高了不少。 你看,不管啥时候,她都想着多学点,多研究点,这种劲儿咱们在自己过日子、干活的时候,是不是也该有啊? 还有就是她那股子敢担当、愿意付出的劲儿,2020年武汉疫情最厉害的时候,李兰娟都70 多岁了,一点都不怕,直接就去了武汉前线。 你想啊,提封城这事儿得多有勇气,万一出点啥岔子,责任可就大了,但她就想着国家和老百姓的安全,该说就说了。 在武汉的时候,她一天就睡3个小时,天天往重症监护室跑,看着病人的情况,琢磨着怎么治。 不光是这次新冠,以前非典的时候,手足口病、甲型 H1N1 流感、H7N9 禽流感这些厉害的传染病出来的时候,她都是第一个往前冲,自己累不累、有没有风险,她根本不考虑,满脑子都是怎么把病人治好,怎么把病控制住。 咱们平时生活里,遇到该站出来担事儿的时候,能像她这样不含糊吗? 为啥中国总不缺像李兰娟这样的人呢?你看咱们中国这么多年的老文化,讲究的就是心里装着国家,想着别人,该担责任的时候就得站出来。 古时候那些有本事的人,国家有难了,都主动站出来帮忙,这种精神传了一代又一代,早就刻在中国人骨子里了。 李兰娟肯定也受这个影响,所以到了关键时刻,才能那么有觉悟。 还有就是咱们国家一直挺重视教育的,不光教知识,还教怎么做人,怎么有责任感。 李兰娟上学的时候,就接受了这样的教育,所以专业本事强,人品也好。 而且社会上对像李兰娟这样愿意付出的人,都特别尊重,到处宣传他们的事儿,这就跟给大家树立了榜样似的,看到做好事能得到认可,好多人就愿意跟着学,在自己岗位上好好干,为国家、为社会出份力。 作为家长,看了李兰娟的事儿,教育孩子也能学不少招,平时多跟孩子讲讲李兰娟这样的人的故事,让孩子知道啥是责任,啥是担当,啥是付出。 在孩子的学习上,也得学学李兰娟那股自己琢磨着学、不服输的劲儿,孩子学习遇到难题了,别让他轻易放弃,跟他说李兰娟研究医学难题的时候,失败了那么多次都没停下,让他也学着坚持。 平时让孩子自己安排学习时间,想想自己喜欢啥,自己去摸索着学,别啥都等着家长安排。 还有啊,多让孩子去参加点社会实践,比如去社区当个小义工,或者去公园捡捡垃圾啥的。 孩子在这些事儿里能慢慢明白,自己也是社会的一份子,得有责任感,就像李兰娟从给村里人看病,到后来为全国人做贡献一样,孩子在这些实践里也能慢慢长大。 咱们活着,就得像李兰娟院士那样,心里有个目标,敢去试试新东西,该担责任的时候别躲,愿意为社会出份力。 踏踏实实地干,好好努力,总能活出自己的价值,也能为国家、为身边人做点啥。 【评论区聊聊】:你们觉得要学李兰娟院士的精神,具体该咋做呢?

0 阅读:76
月光如水照归人

月光如水照归人

月光如水照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