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首个拿到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家长语出惊人,她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们家的电视,手机,电脑都是摆设,现在的很多孩子,还真的是被手机毁掉了。 湖南家长的“清华养成记”:被手机“困住”的孩子,和破局的家庭教育 七月的湖南,太阳火辣辣地烤着街道,可对长沙的李阿姨家来说,比天气更热的是家里的氛围——儿子刚收到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红彤彤的信封往桌上一摆,小区里的邻居、孩子同学的家长,像约好了似的,一波接着一波上门。 “李姐,你快给我们讲讲,咋把孩子送进清华的?”来串门的张哥一进门就直戳戳问。李阿姨笑着给大家倒水,眼角的皱纹都透着喜气:“哪有啥特别的,就是家里这些‘玩意儿’,全是摆设!”说着指了指客厅角落落灰的电视、书桌上盖着布的电脑,还有孩子那基本用来打电话的旧手机。这话一出口,屋里瞬间热闹起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手机毁孩子”的讨论,就这么热热闹闹地开场了。 李阿姨回忆起孩子上初中那会,眉头不自觉皱起来:“那时候班上同学都流行玩手机,咱孩子也吵着要,说要查资料、和同学联系。”她把孩子拉到身边,像唠家常一样说:“娃啊,你要是真拿手机学习,妈没意见,可就怕你忍不住玩别的。这样吧,手机买,但咱约法三章。” 孩子当时眼睛亮晶晶,忙不迭点头。可没几天,李阿姨就发现不对劲——有回半夜起来上厕所,孩子房间还透着光。她轻轻推开门,就看见孩子缩在被窝里,手机屏幕的光映着稚嫩的脸,正刷短视频呢! “我当时没发火,就站在那儿。”李阿姨说这话时,语气里带着点心疼,“孩子吓得一哆嗦,手机差点掉地上。我把他叫到客厅,开着灯,娘俩坐沙发上。我问他,‘你说要拿手机学习,现在这样,是学习还是玩呀?’孩子低着头不说话,眼泪啪嗒啪嗒掉。” 从那以后,李阿姨家就有了个“规矩”:电视就周末一家人一起看个新闻,电脑除非查资料,平时锁抽屉,手机呢,孩子上学期间放李阿姨房间,晚上写完作业,想玩十分钟放松?行,但得计时。 有回孩子考试没考好,回来耷拉着脑袋。李阿姨没骂,而是带他去了小区附近的大学。“咱在校园里溜达,看着那些大学生抱着书匆匆忙忙的,我问孩子,‘你想不想以后也在这样的地方,光明正大地追求自己喜欢的事儿?要是总被手机困住,咋追得上呀?’” 孩子慢慢长大了,也越来越自觉。高中住校,手机主动交给老师保管,周末回家,偶尔拿手机和同学聊聊学习,聊完就放一边。李阿姨笑着说:“后来孩子跟我说,妈,原来不总盯着手机,能做这么多有意思的事儿,看课外书、研究难题,甚至和我们一起买菜做饭,都比玩手机踏实。 聊天时,有位年轻妈妈忍不住叹气:“我家孩子才小学,就天天吵着玩手机游戏,说同学都玩,我不让,孩子就闹,真不知道咋办。” 李阿姨拍了拍她的手:“我懂那滋味,不是不让孩子碰手机,是得让孩子知道,手机是工具,不是‘玩具’。我家孩子也不是没犯过错,关键是咱得陪着孩子改。有次他偷偷拿手机玩游戏,被我发现后,自己把游戏全删了,还写了保证书,说‘再玩就是小狗’。” 这话让屋里不少家长点头。另一位爸爸插话说:“现在科技发达,完全不让孩子碰电子设备也不现实,但咋引导是门学问。我家孩子之前沉迷短视频,吃饭的时候都要看,后来我们全家吃饭都把手机放一边,慢慢孩子也跟着改了。”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着自己家“和手机斗争”的事儿,有无奈的笑,也有成功的喜。李阿姨听得认真,时不时补充:“其实孩子也不是故意要叛逆,就是那些短视频、游戏太容易让人‘陷进去’,咱当家长的,得给孩子找更有意思的事儿做。我家孩子喜欢物理,我们就带他去科技馆,他自己研究那些原理,比玩手机开心多了! 说着说着,夕阳透过窗户洒进来,给屋里镀上一层暖光。李阿姨起身给大家续水,感慨道:“孩子能考上清华,不是因为家里没手机、没电视,是因为我们一家人拧成一股绳,陪着他分清啥重要、啥能放一放。手机这东西,用好了是助力,用不好是‘陷阱’,但归根到底,还是得教孩子学会自己管自己。” 那位年轻妈妈若有所思,说:“李姐,我懂点门道了,回去也和孩子约法三章,慢慢教他。” 大家笑着应和,说以后得多聚聚,交流交流“育儿经”。 等客人都走了,李阿姨望着儿子的录取通知书,轻轻叹了口气又笑了。她知道,这不是教育的“终点”,而是新的开始——孩子去了清华,要面对的诱惑更多,可只要学会了自我管理,就不怕。而自己这些和手机“较劲”的日子,还有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故事,说不定能让更多家庭少走点弯路,这比孩子考上清华,还让她觉得有意义。 在这个被手机、网络包围的时代,李阿姨家的故事,就像一把小火把,照亮了“家庭教育咋和电子设备相处”的路。说到底,毁掉孩子的从来不是手机,而是缺少陪伴与引导的教育;能让孩子走向优秀的,也不是简单地“没收电子设备”,而是家长和孩子一起,找到成长的方向,守住奋斗的初心。
“你这样的家庭,就算清华分数线是615分也没用!”刚刷到个农民工在车站拜托路人帮
【111评论】【10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