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小国真硬气!赶走美国驻军、采用铁血手腕治国,现在成为了亚洲最安全国家之一。
乌兹别克斯坦跟美国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合则来,不合则散”。早在1999年,美国想在这儿建军事基地时,乌兹别克斯坦就没当“软柿子”。 时任总统卡里莫夫开出三个条件:基地得租用,主权必须归乌方,美军活动还得受限。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急需中亚落脚点,乌兹别克斯坦才松口让美军进来。 但到了2005年,安集延事件成了导火索。西方支持的暴乱分子搞乱政府,乌方果断镇压,美国跳出来指手画脚。卡里莫夫直接怼回去:“我们的事儿轮不到你们管。” 随后,美军被赶走,美国国际开发署的分支也被关了门,连西方的社交平台都被限制。这外交手腕,硬得让人服气。 乌兹别克斯坦的硬气不光对外,对内也有一套。国家搞了个“玛哈拉”制度,简单说就是社区自治。每个社区选出15到30个德高望重的人,组成委员会,负责处理邻里纠纷、发福利、搞培训。 数据显示,全国90%的民事问题都在这儿解决,基层稳得一批。别看这制度土味儿,效果真不赖,社会矛盾直接被掐在萌芽状态。
反恐上,乌兹别克斯坦也没闲着。他们不搞那种“打打杀杀”的路子,而是弄了个“预防-疏导-管控”的体系。全国开了200多个“去极端化中心”,给走偏的年轻人做心理辅导,还教技能。 结果呢?恐怖袭击少了75%,这数字可不是吹出来的。治理思路接地气,既硬又稳,硬是把安全局面盘活了。 光靠硬气还不够,乌兹别克斯坦也得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们瞄准劳动密集型产业,比如纺织和食品加工,吸引了土耳其、俄罗斯的投资,解决了不少就业问题。 首都塔什干的街头,治安好得能让人安心溜达,这背后是严格执法撑起来的社会风气。经济搞活了,民生改善了,老百姓自然支持政府,国家的底气就更足了。
乌兹别克斯坦能这么硬,不是靠运气,而是有自己的逻辑。第一,主权不能让步,哪怕面对美国这种大佬,也得守住底线。 第二,社会稳定是头等大事,用铁腕也好,柔性治理也好,总之不能乱。第三,民生得抓牢,经济发展不能落下。这样内外兼顾,才能站得稳、走得远。 这模式听着挺简单,但干起来可不容易。乌兹别克斯坦硬是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把自己从一个中亚小国,变成了安全稳定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