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美国海关私吞了中国女人行李箱里面的6800美金,她却开心地笑了,殊不知海关的这一行为,导致美国重大损失……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7年,一艘从香港开来的远洋轮船缓缓靠岸。38岁的林兰英站在甲板上,旗袍口袋里装着一张皱巴巴的船票,为了这张回国的票,她在香港和东京辗转了整整三个月。 她的右手紧紧攥着一个牛皮纸药盒,里面装着6800美元现金,现金下面压着一粒比米粒还小的硅晶体。这粒晶体是她在美国索菲尼亚公司实验室里亲手制作的第五代硅单晶样品,代表着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半导体技术。 海关检查台前,林兰英把药盒递过去时,手指微微发抖。工作人员打开瓶子,看到白色粉末,随口说了句“碳酸氢钠”。林兰英嘴角扬起一丝微笑——这让她想起小时候给地主家孩子教书,那孩子把“碳酸氢钠”念成“坦克氢钠”的趣事。 工作人员把药瓶晃得哐当作响,又翻出她行李箱里的6800美元现金。趁他们清点钞票的时候,林兰英悄悄把藏在羊毛袜里的锗单晶弹珠往更深处塞了塞。这些弹珠是她花了三个月时间,把锗单晶熔炼成玻璃球大小的成果。 三年前,林兰英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她的导师曾经说:“兰英,你的论文让硅晶体的纯度提升了0.3个百分点,这是了不起的成就。”但林兰英心里想的,却是福建老家的那片甘蔗田。 林兰英出生在福建莆田一个贫苦家庭,父亲重男轻女,不想让她读书。七岁那年,她绝食抗争,才争取到上学的机会。后来考上福建协和大学物理系时,全村人都说“女孩子读洋学堂没出息”。 1948年,林兰英赴美留学。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她成为第一个获得该校物理学博士学位的中国女性。毕业后,她进入索菲尼亚公司工作,很快成为半导体研究的骨干。 七年后公司给她涨薪到年薪两万美元,这在当时是天文数字。但林兰英婉拒了高薪挽留:“我的根在中国,就像福建的榕树,再高的枝桠也要扎进故土的土壤。” 为了回国,林兰英做了充分准备。她在旧金山唐人街买了二十个玻璃弹珠,把锗单晶熔炼成弹珠大小。德国同事还开玩笑说:“林博士要把半导体做成孩子的玩具吗?” 经过海关的惊险一幕后,林兰英终于踏上了祖国的土地。她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负责筹建半导体实验室。当时的条件极其艰苦,实验室设在北京西郊一个破旧的仓库里。 1958年,仓库里没有暖气,室内温度低至零下十五度。林兰英和同事们穿着棉大衣做实验,手冻得握不住工具。没有氩气保护装置,他们就用自行车打气筒改装抽真空设备。 缺少精密测温仪,物理系毕业的助手想了个土办法——把体温计绑在晶体生长炉外壁上。虽然精度不高,但总算能监测温度变化。就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开始了艰难的攻关。 1958年春天的一个早晨,经过无数次失败后,第一根国产硅单晶终于在炉膛中诞生了。这根只有两厘米长的黑色晶体,看起来粗糙简陋,但它的意义非同寻常。 所有人围着这根晶体又哭又笑,林兰英的助手回忆说:“林老师抱着那根晶体,眼泪止不住地流。她说,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半导体材料。”这根晶体让中国在半导体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缩短了整整十五年。 此后,林兰英带领团队不断攻关。1959年,他们研制出了中国第一个半导体器件。1960年,成功拉制出直径20毫米的硅单晶。每一个突破都来之不易,背后是无数个不眠之夜。 林兰英不仅是科学家,还是优秀的教育家。她培养了一大批半导体人才,其中包括后来成为中科院院士的王阳元。王阳元说:“林老师带回的不只是技术,更是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火种。” 1985年,林兰英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中国半导体领域的第一位女院士。但她从不摆架子,经常到实验室指导年轻人。她常说:“科学没有性别之分,只要肯努力,女性一样能做出成绩。” 2003年3月4日,林兰英院士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其骨灰安葬于福建莆田的林润故居陵园。她曾工作过的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旧址,如今已成为中关村科学城核心区,见证着中国科技事业从筚路蓝缕到创新引领的跨越发展。
你相信爱情吗?看看这个美国姑娘就知道了!2015年,弗吉尼亚学霸凯瑟琳来我国留学
【102评论】【5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