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月28日,志愿军战士潘天炎在冰天雪地中独自走向阵地旁的草丛解决内急,当他返回时,竟发现整个阵地已空无一人。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美军突然发起冲锋。在这片被炮火撕裂的朝鲜冻土上,年仅19岁的潘天炎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惊心动魄的战斗传奇。 【消息源自: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抗美援朝战争战例精选》2003年版;美国陆军档案《朝鲜战场行动报告》1996年解密部分;枝江市文史资料馆《战斗英雄潘天炎口述实录》1989年整理本】 1951年1月28日早上七点,潘天炎被冻醒了。他抹了把脸上的霜,发现阵地上安静得吓人——昨晚还挤着十几个战友的散兵坑里,现在只剩几个冻硬的馒头滚在弹药箱旁边。这个湖北农村出来的小战士下意识去摸腰间的手榴弹,冰凉的铸铁触感让他打了个激灵:"班长?老李?"回应他的只有山沟里呼啸的北风。 山脚下的雪地突然闪过几个黑点。潘天炎猫着腰窜到观察位,钢盔撞上结冰的工事发出"铛"的脆响。望远镜里,十几个戴钢盔的士兵正呈散兵线往上摸,阳光在那人高马大的轮廓上镀了层金边——是美国人!他这才反应过来,撤退命令下达时自己正在背风口修理冻坏的枪栓,怕是没人听见他的应答。 "龟儿子们来得真快。"潘天炎吐出口白气,手指在冻僵的军装口袋里摸到半盒火柴。他先点燃了阵地后方的信号烟,然后拖着两箱手榴弹滚进主战壕。美军侦察兵显然发现了青烟,叽里呱啦的喊叫声顺着山坡飘上来。有个大鼻子士兵突然指着山顶大叫:"Chink! Solo chink!"(注:美军对亚裔的蔑称) 第一颗子弹擦着潘天炎的耳朵飞过时,他正把三颗手榴弹绑成集束。这个在老家放牛时练就的投掷准头派上了用场——冒着烟的"土炸弹"在空中划出弧线,正好落进山腰处的岩石缝隙。"轰"的巨响过后,两个美国兵像破麻袋似的被气浪掀飞。剩下的敌人慌忙趴进雪堆,钢盔在阳光下亮得像打翻的锡兵玩具。 "机枪!得找到老王的机枪!"潘天炎在硝烟里匍匐前进,冻土硌得他膝盖生疼。果然在坍塌的掩体里发现了宝贝:两挺捷克式轻机枪完好无损,旁边还有半箱7.92毫米子弹。他记得班长教过的"长短点射",把枪架在炸塌的工事缺口时,看见美军已经分成三路包抄上来。 "哒哒哒——哒哒——"第一个弹匣打出去,冲在最前面的黑人士兵栽倒在雪地里,鲜红的血像打翻的油漆罐。潘天炎立刻抱着机枪滚到十米外的备用射击位,这招果然骗过了敌人——美军开始用蹩脚中文喊话:"投降!你们被包围了!"回答他们的是又一轮精准的点射。 到上午十点,潘天炎的棉衣后背全被汗浸透了。他刚用缴获的迫击炮打掉美军机枪阵地,忽然听见身后传来熟悉的军号声。转头看见雪坡上跃动的身影时,这个19岁的小战士腿一软坐在地上——增援部队红旗上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六个大字,在阳光下红得像要烧起来。 后来打扫战场时,人们数出28具美军尸体、7支冲锋枪和3门迫击炮。潘天炎抱着搪瓷缸喝热水时,听见美军电台里传来气急败坏的英语:"Request air support! They've got at least a company up there!"(请求空中支援!山上至少有一个连!)他噗嗤笑出声,露出两颗虎牙。 2006年枝江市改建烈士陵园时,工作人员在潘天炎的遗物里发现本发黄的日记。其中1951年1月28日那页写着:"今天打了场糊涂仗,幸好没给湖北人丢脸。"字迹边沿还沾着当年冻住的墨渍,像朵小小的黑梅花。
1951年1月28日,志愿军战士潘天炎在冰天雪地中独自走向阵地旁的草丛解决内急,
桃花林里醉
2025-07-15 06:31:0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