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口气和当年阿尔巴尼亚跟中国要援助时一样!巴基斯坦空军前高级将领在公开场合表示,若印度率先获得苏-57,巴方将放弃歼-35,直接请求中国援助歼-20。
但这种想法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歼 - 20 作为中国最先进的第五代战斗机,其技术保密级别堪比美国的 F-22,从未列入出口清单。中国对巴基斯坦的军事合作向来秉持 “授人以渔” 的原则,例如帮助其建立枭龙战机生产线,通过技术转让提升巴方自主国防能力,而非直接提供 “成品”。
印度急于引进苏 - 57,宣称要借此打破与巴基斯坦的空中力量平衡。但苏 - 57 的实际表现却让人捏把汗。
从技术层面看,苏 - 57 采用分体式座舱盖设计,隐身性能存在明显缺陷,其雷达反射面积至少比歼 - 20 和歼 - 35 高出一个数量级。
动力系统方面,尽管装备了 “产品 30” 发动机,但量产进度缓慢,2024 年仅交付 7 架,产能远低于中美同类机型。
更关键的是,苏 - 57 的实战表现尚未经过充分检验,其在叙利亚和乌克兰战场上的部署规模有限,实际作战效能仍存疑。
若印度执意推进苏 - 57 采购计划,巴基斯坦更现实的应对策略,或许是在现有合作框架下深化与中国的技术协作。
例如,升级枭龙战机的航电系统,或加快歼 - 35 的引进进程。中国在军工合作中一贯注重 “技术赋能”,此前帮助巴基斯坦建造麒麟级潜艇生产线,就是通过联合生产模式提升其国防工业水平的典型案例。
这种合作模式既能避免敏感武器直接转让引发的地缘政治风险,又能切实增强巴方的战略威慑能力。
从中国的战略考量来看,维护南亚地区的力量平衡始终是重要目标。中国在南亚的军事合作始终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严格遵循《武器贸易条约》规定,仅向主权国家出口军品。
若巴基斯坦因外部压力寻求更尖端装备,中国更可能通过技术升级或联合研发的方式提供支持,而非打破现有军贸政策。
毕竟,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合作不仅是军事层面的协作,更是构建 “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的重要基石,需要兼顾地区稳定与长远战略利益。
值得关注的是,印度在五代机采购上的焦虑,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其国防工业的结构性困境。尽管印度试图通过引进苏 - 57 实现技术跨越,但俄方在关键技术转让上始终持保留态度。
相比之下,巴基斯坦通过中巴联合研发项目,已逐步建立起涵盖战斗机、潜艇、导弹等多领域的国防工业体系。
这种 “自主 + 合作” 的发展路径,或许比单纯依赖外购更能实现可持续的国防现代化。
当前南亚空中力量博弈的焦点,不应局限于某一款战机的引进,而应放在如何通过技术合作构建更均衡的安全架构。
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始终主张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端,反对将军事竞赛作为维护安全的手段。
未来,随着中巴在航空、航海等领域合作的深化,南亚地区的战略平衡或将呈现更具韧性的新态势。
您认为巴基斯坦在应对印度五代机部署时,是应坚持现有合作模式,还是寻求更突破性的技术引进?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