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不懂的汽车黑话 我想从“车规级激光投影”这个小小的技术点切入,聊一个更深层次的话题:在通往未来智能汽车的道路上,不同的巨头,为何会选择截然相反的技术路线?
目前主流车企主要分成了两大“门派”:
一派,是以华为(其投影采用光峰科技的ALPD方案)为代表的“生态整合”派。
另一派,则是以比亚迪(自研核心激光模块)为代表的“垂直整合”派。
在我看来,这两条路没有绝对的孰优孰劣,但它们清晰地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企业战略、发展哲学,以及对未来的豪赌。
1. 华为的“生态整合”路线: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追求的是速度和生态广度。
华为的打法,是自己聚焦于最擅长的领域:产品定义、系统集成、软件算法和用户体验。而对于像激光投影核心引擎这种需要深厚光学技术积累的“硬核硬件”,他们选择与行业内顶尖的、经过市场验证的专业供应商(如光峰科技)合作。
优势在哪? 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研发风险低,上市速度快。 能够迅速将最前沿的技术应用到产品上,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构建起强大的产品体验。这是一种典型的“集百家之长为我所用”的生态思维。
潜在的风险呢? 核心硬件技术的主导权不在自己手中。这意味着在长期来看,可能会在成本控制、供应链安全、以及最深度的软硬件协同优化上,受到一定的制约。 你的产品能达到的高度,在某种程度上,也取决于你合作伙伴的技术天花板。
2. 比亚迪的“垂直整合”路线:凡事不求人,追求的是深度和成本控制。
比亚迪的风格,则是在其“整车制造商”的身份之外,更像一个“全能型的零部件巨头”。从电池、电机、电控到现在的激光模块,他们都倾向于自己研发、自己生产。
优势在哪? 这是“把核心技术和命运牢牢抓在自己手里”的决心体现。长期来看,一旦技术成熟并实现大规模自用,通过垂直整合带来的成本优势将是巨大的。 同时,自己掌握从硬件到软件的全链条,能够进行最彻底的协同优化,有可能创造出竞争对手无法复制的独特体验。
潜在的风险呢? 前期研发投入是无底洞,试错成本极高,开发周期也更长。 在技术路线快速迭代的今天,一旦在某个关键技术节点上“赌”错了方向,沉没成本和时间成本都将是惊人的。
所以,在我看来,从“激光投影”这一个小小的零部件上,我们就能窥见中国两大科技和制造业巨头在智能化浪潮下的不同战略抉择:
华为模式,更像是一个开放的“联盟司令”。 它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定义标准、构建生态、整合资源,用最快的速度打造出体验优越的产品集群,去赢得市场。
比亚迪模式,则更像是一个封闭的“帝国建造者”。 它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通过掌控全产业链,实现极致的效率和成本控制,用规模化和技术壁垒来巩固自己的城池。
这不仅仅是关于激光投影的两种路线,更是关于电池、芯片、智能驾驶、操作系统等所有核心技术领域的两种发展哲学的对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