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杀疯了,6波导弹炸死八千乌军,10万乌军逃兵,特朗普改口 过去这一周,俄乌战场发生了几个微妙但关键的变化,足以改变战局节奏。乌军持续遭到高密度空袭,前线减员超8000人,更严重的是,乌克兰军方登记在册的逃兵案件已突破10万人。 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一边宣布暂停对乌军援,一边又转手送出十枚“爱国者”导弹,嘴上挺乌,行动上却明显想“控局”。战争的裂缝,不仅出现在战场上,也出现在支持系统内。 俄军强度加码,乌军防线吃不消 7月10日,俄罗斯空天军发动了本轮冲突以来最密集的一次导弹+无人机混合空袭,单日出动415枚无人机与导弹,彻底刷新记录。乌克兰宣称拦截率达92%,但基辅城区依然被击中,死亡2人,受伤16人,已经说明防空系统撑到了临界点。 俄军的打法很清楚——用低成本的“沙赫德”无人机消耗乌军昂贵的西式防空导弹,再趁其空窗期放出“匕首”与“伊斯坎德尔”导弹。以1万美元的无人机,逼出300万美元的“爱国者”,这是战争中的经济学。对俄军而言,关键不在于打下什么,而是让对手不断破产。 仅7月这一周,俄军共进行了六波类似攻势。顿涅茨克州一带,俄军持续使用精确制导炸弹和远程火箭压制前线阵地,多支乌军主力旅被迫缩编,出现了明显的编制断层。这不是简单的前线失利,而是系统性瓦解的前奏。 十万逃兵:乌军的内部塌方 相比前线更可怕的,是后院起火。据乌克兰国防部数据,2025年上半年登记在案的逃兵案高达107672起,占比接近乌军总人数的10%。换句话说,每十名乌军士兵中,就有一人已选择跑路。 很多逃兵不是老兵,而是去年年底到今年初被强征的新兵。由于训练资源紧张,大量征召者刚穿上军装不到一个月就被送上战壕。他们当中有教师、程序员、小企业主,没挨过一枪,心理就已经崩了。 更致命的是,这一行为开始获得“默许”。不仅民众对逃兵持理解态度,甚至连一些议员也开始为“逃避兵役”辩护。军心散了,军纪也就不再是刚性的了。 泽连斯基政府早前试图以特赦政策缓解逃兵潮:只要在2025年1月1日前归队,初犯不追责。这一政策短期内稳住了部分兵源,却等于承认了体制的破产。如今,俄军又开始重点轰炸征兵办与兵役登记处,竟在部分乌克兰民间引来叫好,理由很简单——那里是“送孩子去死的机器”。 特朗普的算盘,写在导弹库存上 而另一边的美国,也在打算盘。7月1日,美国国防部宣布“暂停部分对乌军援”,理由是“库存调配问题”。这个话说得很客气,本质上是:援助弹药不够用了。 但戏剧性的转折也很快。7月7日,特朗普在内阁会议上突然“发火”,斥责普京“满口胡说八道”,随后宣布将向乌克兰提供10枚“爱国者”导弹。 乍看是强硬表态,实则是“精算”。10枚“爱国者”能做什么?刚好够乌军拦一轮高强度空袭,撑不过两晚。更吊诡的是,这批导弹还是去年拜登政府承诺却没送出的库存,被特朗普临时“挪出来”,权当兑现承诺。 这种“只给不够用的”策略,是特朗普“维持战局、控制成本”的一贯思路。他不希望乌克兰输得太快,但也不想因为援助太猛而卷入泥潭。 更明显的信号来自北约峰会。特朗普提出:今后美援武器先运抵北约,再由北约成员国出手转交乌克兰,费用100%由北约承担。既维持对乌军援的“面子”,又把实际成本转嫁给欧洲盟友,一举两得。 问题是,美国已经快没东西可转嫁了。根据五角大楼2024年底的库存评估,“爱国者”导弹仅剩满足本土防御的四分之一。德国已拒绝出货,希腊谈判陷入僵局,东欧小国有心无力。 美军也并不好过,尤其是面临另一个更大的对手:中国。“爱国者”的制造依赖部分中国稀土与金属材料,这条产业链一旦卡脖子,特朗普即使想再多掏10枚,也未必有地方造得出来。 战局进入“减速带”,但代价更高 当前俄乌战争已进入一种奇怪的状态:俄军不求速胜,但不断压榨乌军的战争承受力;乌军尚未崩溃,但后勤、兵员、社会情绪已大面积松动;西方不愿脱手,又不肯大投,靠“精准滴灌”维持乌克兰不败,却不能胜。 这是一场典型的“耐力博弈”,但乌克兰没有战略纵深,也没有工业基础,最终拼到崩的可能性反而更大。 俄军打出的不是“决战式胜利”,而是“系统性摧毁”:打掉防空、挤空兵员、耗尽弹药,把一场战争拖成一个国家的长期解体。 而特朗普的态度,也足够说明问题:这不是一场美国真心要赢的战争,更像是一场“不让你死、也不让你活”的大国游戏。 参考资料: 《俄罗斯密集打击基辅城区,乌军前线伤亡持续增加》新华网 《特朗普称向乌提供10枚爱国者,五角大楼库存危机持续》美联社
俄罗斯攻势愈发猛烈,乌军士气大跌,10万乌军成逃兵,特朗普急了!自从俄罗斯当地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