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大手一挥,10枚导弹运抵乌克兰,泽连斯基反手制裁5家中企 7月8日,特朗普批准向乌克兰运送10枚“爱国者”防空导弹。这不是重启军援,也不是战略反攻的号角,而是一场明牌的政治操作。导弹来自美国在中东的战备库存,数量少、补得急、用处有限,但动作大、信号强——美国不会放弃乌克兰,哪怕只是象征性的“滴血认亲”。 这10枚导弹能挡住俄军数百架无人机和一轮轮饱和导弹打击吗?不能。泽连斯基心知肚明,但他现在要的不是导弹本身,而是“特朗普还站在我这边”的政治背书。 可问题在于,美国国内早就不买账。 共和党内部分裂,一边要求继续援乌,一边打着“美国优先”反对烧钱援外。民主党那边更直接,指责特朗普军援政策摇摆、缺乏战略,甚至说他这10枚导弹就是为了给11月大选刷脸。特朗普本人也不掩饰:这是“为了美国利益”,至于这利益到底是指什么,说白了,是给自己增加谈判筹码,让乌克兰继续咬住俄罗斯别松口。 再看乌克兰这边。 泽连斯基也没闲着,反手宣布制裁5家中国企业,理由是这些企业涉嫌向俄罗斯提供军事物资。制裁措施包括冻结资产、禁止贸易、限制高管入境。看起来很硬,实则是一招明显“用力过猛”的外交投机。 说白了,这不是冲着企业去的,是冲着中国来的。乌克兰想借着美国送弹的热度,给自己“立标杆”:我不光跟俄罗斯死磕,我还跟中国划清界限。既是投名状,也是试图给西方盟友证明“我站队彻底”。 但泽连斯基忘了,中国不是捷克,不是波兰,更不是那些随便可以敲打一下的小国。 几个小时后,中国外交部火速召见乌克兰大使,表达强烈不满,随即暂停与乌克兰的多项贸易接触。农业合作、能源采购、基础设施投资,统统按下暂停键。对一个严重依赖外援、国内工业体系崩溃、靠农业和出口维持最低生存的国家来说,这是致命一击。 这不是对等报复,这是点穴。 乌克兰这几年靠卖粮食、卖劳力、卖通道维持着经济最后的呼吸机,而中国正是最大的买家之一。泽连斯基这一剑挥出去的声音很响,但刺到的是自家肋骨。制裁名单虽然只有五家企业,但中国做的是结构性反制,不在于“中企亏不亏”,而是“乌克兰吃不吃得下”。 这一套操作下来,乌克兰的外交信用又往下掉了一层。 过去中乌关系虽然因立场不同略显冷淡,但至少还算有底线的互相尊重。中国保持中立、不选边站,甚至在联合国场合多次呼吁停火和恢复和平谈判,并没有“背刺”乌克兰。乌方这一出制裁,实际是先踢翻桌子,再希望对方还能帮自己清扫残局。 更讽刺的是,被泽连斯基制裁的几家中国公司,多数并不直接向俄军供应武器,而是搞通用制造、智能零部件,最多算“有可能间接服务俄市场”,这是按照美国口径“揪出来凑数”的。乌克兰这份名单,更像是抄了华盛顿的作业,然后交上去向老师示好。 但中国不是老师,中国是另一个重量级的玩家,而且并不吃这一套。 更深层的问题是:泽连斯基已经没得选了。 战争拖到现在,乌克兰财政崩、军工烂、人口流失严重,国内政治危机四伏。2026年起,基辅、敖德萨、利沃夫已经数次爆发抗议潮,民众高喊“停火换饭吃”。他自己也不是没试过转向,和俄罗斯的秘密接触从未间断,但要价太高,节奏太慢。西方不肯撒手,俄方不肯退兵,中国又被推远,他想抓住任何一根“能用的稻草”,哪怕是带刺的。 特朗普呢?他这一轮操作不是为了乌克兰,而是为了“特朗普主义”。送导弹,是维系美式秩序表象的最小代价,不送也许西欧就松手了。但他不想真下场,不想打到俄罗斯家门口,也不想得罪中国。所以送的少、送得慢、送得刚刚好——让乌克兰苟住,让普京警觉,但别打出事端,也别影响他谈判时的灵活性。 而这场拉锯之下,最大的受害者,还是乌克兰自己。 一个夹在大国之间的代理人,既没军火来源,也没议价筹码,只剩下“表忠心”的机会。但问题是,忠于谁?能换来什么?乌克兰自2022年以来靠西援勉力维持战线,到2025年已全面转入被动防守,俄军攻势缓慢却稳步推进,最关键的是:整个战局没有一方想赢得太快。 美国不想收场,俄罗斯不想让步,中国不想入局。乌克兰成了这一场全球对抗的消耗品,而泽连斯基,只是这场政治仪式的临时主持人。 历史已经很明确地写着结局:小国在大国夹缝中求生存,最怕的不是谁打谁,而是谁看都不想看了。 参考资料: 新华社,《中方敦促乌方停止对中国企业的无端制裁》,2025年7月9日 路透社,《特朗普批准向乌克兰运送防空导弹,缓解“信任危机”》,2025年7月8日
特朗普玩笑开大了!乌克兰异常愤怒!就在乌克兰庆幸特朗普近日改变立场,不仅恢复
【6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