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媒称掌握歼-10CE电磁信息,空战取得重大成功?还要对外分享? 这次不是击落了对手、也不是攻占了阵地,而是——“掌握了巴基斯坦参战战机的电磁信息”。而且还要“分享给盟友”。 消息来自印媒援引的《Defence Security Asia》:印度空军在5月印巴空战中成功记录了歼-10CE、枭龙Block III、红旗-9BE和霹雳-15E导弹的电磁特征。按他们的说法,这些数据可以反哺电子战系统、开发对抗模拟环境,甚至共享给“友军国家”提升区域联防能力。 乍一听,挺专业。但如果对当天的战场态势有基本了解,就知道这波“整活”背后逻辑根本站不住脚。 一、空战当天的基本情况,印度自己都心里有数 首先,5月空战中,歼-10CE并未使用机载雷达主动照射。全程执行的,是“高空发射+低空脱离”的战术动作,用的是ZDK-03远程引导,避免暴露主动电磁信号。这是典型的防探测战法。 其次,“枭龙”Block III那天压根没发射空空导弹,部分机组还保持了电磁静默状态,也就是说雷达、数据链等关键设备都处于关闭或待机状态,根本谈不上有明确特征暴露。 至于红旗-9BE,两次确实开机对付来袭目标,但射控雷达信号强度随距离衰减非常严重。在印军空中力量被压制、地面侦察平台无法靠近的情况下,他们靠什么截获高质量波形数据?印军自己都知道815A侦察船那种“贴脸监听”模式才是标准流程,他们又没那种能力。 唯一有可能暴露的,是霹雳-15E。因为它确实飞越边境,触发了印军的S-400防空系统——但问题在于:导弹是远程发射的,谁锁定、谁指挥、谁制导,印军根本搞不清。等它反应过来,几架苏-30MKI和“阵风”战机已经被击落,雷达都没捕到影子,电子战设备全程“沉默”。 所以所谓“掌握电磁指纹”的说法,很难成立。 二、反过来看,巴基斯坦真正掌握了谁的电磁指纹? 答案很清楚:是印度自己。 这场战斗里,巴基斯坦真正拿到手的,是“阵风”、苏-30MKI、米格-29三款主力战机的完整电磁特征,包括机载雷达、数据链、火控系统开启后的波形响应。 而最扎眼的,是S-400系统的“暴雷”。 在空战后续的导弹袭击中,巴方使用了由枭龙挂载的CM-400AKG反辐射导弹命中印军前线部署的S-400发射单元。至少两套系统被摧毁,5名操作手阵亡。导弹能精准锁定S-400雷达源,说明什么?不是“猜出来”的,而是电磁数据早就“到手”。 换句话说——印度吹嘘掌握了对手的电磁信息,其实不过是一些边角料;而巴基斯坦,是在实战中验证并运用了完整的电磁情报链条。 三、“想赢靠情报,现实靠体系” 印度的思路其实并不罕见。战败之后,总得找点心理补偿。既然打输了,那就“转战电磁战场”,声称自己“未来可控”,然后拿“分享给友国”的方式,来给自己找定位。 但问题在于:电磁战不是你想截就能截,也不是你有几段数据就能模拟整个系统。 现代战机的雷达/数据链/电子战系统,不但有动态频率跳变机制,还具备LPI(低可探)特征;歼-10CE采用的是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功率受控、波束可变,战时开启方式高度机密。印方要从这种状态下截取出“有效信号特征”,技术门槛极高。 更重要的是:电磁特征本身是个“动态变量”,新一代战机的软硬件每年都在升级,雷达固件甚至能空中下载更新。在这种背景下,哪怕真截获一两段信号,也未必对下次实战有用。 反观巴基斯坦,自从引进歼-10CE后,空军体系出现了质的变化:多平台融合作战、远程数据链配合预警机、隐蔽攻击战术训练频繁应用。而这套系统,是中航工业背后那个“十亿级军工平台”在提供迭代支撑——不是单一战机强,而是整条链强。 四、印度想的是“下一战”,现实是“跟不上变革节奏” 印度军方内部其实也明白,靠“电磁优势”打一场翻盘战的概率并不高。所以他们近年来越来越频繁地释放“要准备大规模战争”的信号,本质上是清楚:以当前装备和战法水平,小规模交火注定打不过。 空战是一项体系对抗。一边是高度联通、实时指控、多机种协同的中式作战模式;一边是单机单点、靠飞行员经验拼搏的传统打法。双方已经不是一个时代。 别说歼-10CE,下一代歼-35出口型也在推进中,一旦巴基斯坦成为首个用户,那印度现在这点“战利数据”,分分钟过时。
没人再怀疑中国能不能造五代机了。问题只剩下一个:中国现在到底是造着玩,还是已经在
【43评论】【4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