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也不希望中国超过美国吗?其实跟美国比起来,俄罗斯更怕中国崛起,因为他们担心,一个强大的中国会搅乱现在的国际格局,并且还特别害怕咱们提起那些历史遗留问题。 先从历史的惯性说起。冷战时期,苏联与中国的关系像坐过山车,时而紧密协作,时而剑拔弩张,但核心逻辑始终没变:苏联是 “老大哥”,中国是 “追随者”。那时中国的 GDP 还不到苏联的十分之一,工业体系得靠苏联援建,连武器装备都多是苏联淘汰的型号。这种 “强弱有序” 的相处模式,在俄罗斯的集体记忆里刻得很深。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元气大伤,而中国借着改革开放一路快跑,2010 年 GDP 超过日本成了世界第二,2020 年工业增加值是俄罗斯的 10 倍还多。这种 “后来者居上” 的反转,让俄罗斯人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 既得承认中国变强的事实,又忍不住怀念过去那种 “我说了算” 的相处方式。 能源领域的拉扯最能体现这种复杂。俄罗斯是中国最大的原油供应国,2022 年往中国运了 8600 多万吨原油,占中国进口量的 19%;天然气也签了 30 年的长约,每年供气量能填满 600 万个标准游泳池。但合作越深入,俄罗斯越紧张 “定价权”。2014 年中俄天然气管道谈判时,俄罗斯咬死要按欧洲的 “照付不议” 模式签合同 , 不管用不用,都得按固定量付钱。中国不干,坚持 “按实际需求调整”,双方拉锯了 10 年才签下来。 为啥这么较劲?因为能源是俄罗斯的 “命根子”,占其出口收入的 40%,要是连卖给中国的价格都得听中国的,那国际上的话语权就丢了大半。所以哪怕中国市场再重要,俄罗斯也得在定价、运输路线这些事上攥紧拳头,生怕一松手就成了 “能源附庸”。 科技和新兴领域的 “留一手” 更明显。俄罗斯愿意卖给中国 S-400 防空导弹、苏 - 35 战机这些硬家伙,因为这些是 “成品”,卖了能换钱,还不涉及核心技术。但到了民用科技就不一样了:中国想跟俄罗斯合作搞大飞机 CR929,俄罗斯在航电系统、复合材料这些关键技术上迟迟不交底,最后项目差点黄了。 中国企业想参与俄罗斯的 5G 建设,俄罗斯规定核心网必须用本土公司的设备,华为只能做基站,还得接受俄罗斯的 “安全审查”。为啥这么双标?因为俄罗斯知道,自己的民用科技早就被中国甩开了 —— 中国的 5G 专利数量是俄罗斯的 10 倍,高铁里程是俄罗斯的 50 倍,再不想办法卡一下,以后连 “军事技术优势” 这块遮羞布都保不住了。 连新兴的北极航道,俄罗斯都算得门儿清。北极冰盖融化后,从中国到欧洲的船走北极能少走 5000 公里,省 20 天时间。俄罗斯作为北极最大的沿岸国,按理说该欢迎中国商船来,但它偏要立规矩:所有船必须用俄罗斯的破冰船护航,每吨货要交 3 美元 “过路费”,还得把航行数据交给俄罗斯。去年中国商船 “天恩号” 走北极,光护航费就花了 120 万美元。俄罗斯嘴上说 “为了安全”,其实是怕中国在北极建太多科考站、码头,抢了它的 “北极老大” 位置。 毕竟北极底下埋着全球 13% 的未探明石油,谁控制了航道,谁就控制了未来的能源通道。 说到底,俄罗斯的算盘打得很精:美国和北约在西边步步紧逼,不跟中国合作,经济撑不住,安全也没保障;可跟中国走得太近,又怕自己的能源定价权、区域影响力、科技优势被慢慢吃掉。所以它就想出了这么个 “又合作又提防” 的招:你买我的石油,我赚你的钱,但价格得我说了算;你帮我搞经济,我谢你的情,但我的 “后院” 还得我说了算;你跟我搞军事合作,我欢迎,但核心技术不能给你。
俄军展示了一名濒死的乌军士兵,表示其属于乌克兰激进组织“右区”成员。这名乌军士兵
【3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