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神枪手王凤麟遭叛徒出卖,被日军围在山上,打到只剩一颗子弹时,他犹豫了

史面的楚歌 2025-07-13 08:07:10

1942年,神枪手王凤麟遭叛徒出卖,被日军围在山上,打到只剩一颗子弹时,他犹豫了:是打叛徒,还是打日军首领?最后,他做了一个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举动。 主要信源:(王凤麟 ——百度百科) 在山东抗战史上,有这样一位传奇英雄:他出身猎户,练就百步穿杨的绝技;他身残志坚,拖着假肢重返战场;他以一己之力,让日寇闻风丧胆。 他就是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旅二团副团长王凤麟。 1911年,王凤麟出生在黑龙江宁安县卧龙河村的一个猎户家庭。从小跟着父亲穿行在茫茫林海,追逐猎物、躲避猛兽,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枪法和敏锐的直觉。 1933年,22岁的他毅然加入东北抗日联军,凭借出色的射击技术,很快被提拔为人民革命军第四军军直特务连长。 1935年,王凤麟被选派到苏联东方大学学习工兵技术。学成归国后,他来到山东抗日根据地,将自己的军事技能倾囊相授。 在他的指导下,部队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神枪手,让日伪军吃尽苦头。 1941年春天,王凤麟带领部队在博山甘泉寺设伏。短短五分钟的交火,就有三十多名日军命丧黄泉。 一个月后,在莱芜的伏击战中,他指挥部队十分钟内击毙日伪军六十余人。这样的战绩,让日军司令部将他列为头号通缉目标。 同年10月,在一次爆破任务中,王凤麟不幸右腿中弹。由于缺医少药,伤口严重感染。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他咬着一颗核桃,硬是挺过了两个小时的截肢手术。 术后不到三个月,这位钢铁战士就装上简易假肢,重新回到了战斗岗位。 1942年深秋,叛徒谭继生向日军告密,透露了王凤麟在马鞍山养伤的消息。11月5日,上千名日伪军在叛徒带领下,将马鞍山围得水泄不通。 当时山上仅有三十余名战士,其中还包括伤病员和后勤人员。武器更是简陋,除了王凤麟心爱的狙击枪,就只有几支土枪和少量自制手榴弹。 面对强敌压境,王凤麟临危不惧。他拄着拐杖,拖着假肢,亲自勘察地形,指挥战士们占据有利位置。当敌人沿着陡峭的山路发起冲锋时,他的狙击枪专挑军官和机枪手下手。 第一天的战斗,日军丢下数十具尸体,狼狈撤退。 次日清晨,恼羞成怒的敌人调来增援部队,还出动飞机助战。炮火将山头炸得千疮百孔,但王凤麟依然沉着应战。 他趴在掩体后,透过硝烟寻找目标,每一枪都精准命中。在他的鼓舞下,战士们用石块、木棍继续抵抗,再次击退了敌人的进攻。 第三天情况更加危急。弹药所剩无几,能战斗的战士越来越少。更令人痛心的是,在组织群众转移时,战友冯毅之的家人不幸遇难。看着倒在血泊中的老人和孩子,王凤麟强忍悲痛,继续指挥战斗。 当最后一颗子弹握在手中时,王凤麟面临艰难抉择:是击毙叛徒泄愤,还是消灭日军指挥官?最终,他选择了后者。随着一声枪响,三百米外的日军大佐应声倒地。这最后一枪,打出了中国军人的骨气,也打出了中华民族的尊严。 恼羞成怒的日军疯狂报复,密集的炮火覆盖了王凤麟的阵地。当硝烟散去,战士们发现他们的副团长依然保持着射击姿势,怒目圆睁,至死不肯倒下。这位年仅31岁的抗日英雄,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马鞍山保卫战,三十余名八路军战士用鲜血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他们以简陋的武器,创造了毙伤日伪军二百余人的辉煌战绩。就连出卖他们的叛徒,最终也死在了日军的屠刀下。 如今八十多年过去了,王凤麟的故事仍在齐鲁大地传颂。每当秋风吹过马鞍山,仿佛还能听到那震天的喊杀声,看到那位拖着伤腿、宁死不屈的钢铁战士。他用生命铸就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人民心中。

0 阅读:1
史面的楚歌

史面的楚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