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印度年年贸易逆差,却还有钱支付外国货物的金钱呢?那是因为印度的确没钱了,其实印度外汇已空缺到要让国家信誉丧失的程度,甚至赖掉价值50亿美元的“阵风”战斗机订单。即便如此,印度总能找到办法填补国内外的巨大财政窟窿,靠的是一套独特的生存策略。 其实印度的情况有点像 “拆东墙补西墙” 的高难度生存游戏。表面上看,印度每年进口远远超过出口,贸易逆差像个无底洞,外汇储备也被掏空到连价值 50 亿美元的 “阵风” 战斗机订单都赖账的地步。但这个国家愣是靠一套 “野路子” 维持着国际支付能力,说白了就是用各种非常规手段填补财政窟窿。 先说最核心的矛盾:作为工业国,印度的制造业高度依赖进口原材料,比如电子元件、机械设备和石油,这导致贸易逆差持续扩大。正常来说,这种情况会迅速耗尽外汇储备,就像希腊那样走向破产。但印度有几个 “特殊技能” 让它能硬撑下去。 第一个 “摇钱树” 是海外侨汇。印度有 3200 万海外劳工,主要分布在中东、北美和欧洲,每年能汇回超过 1000 亿美元。这些钱直接变成印度央行的外汇储备,相当于用劳动力出口换来了真金白银。比如在中东的 850 万印度劳工,他们在石油国打工,把石油美元再汇回印度,形成了一个间接的资源循环。 第二个 “灰色收入” 是跨国诈骗产业。印度的电话诈骗集团专门针对欧美国家,每年通过冒充政府机构、银行客服等手段骗取约 300 亿美元。这些非法收入虽然上不了台面,但确实补充了外汇储备。更讽刺的是,印度还承接了大量西方的呼叫中心业务,表面上是正规服务业,实际上部分成为诈骗产业链的温床。 第三个 “救命稻草” 是能源倒卖。俄乌冲突后,印度以极低价格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平均每桶成本比市场价低 50 美元,然后通过 “洗油” 技术将俄油加工后高价卖给欧洲。仅 2023 年,印度每月就能通过倒卖俄油赚取 30 亿美元暴利,全年获利超过 360 亿美元。这种 “二道贩子” 模式让印度在能源危机中反而赚得盆满钵满。 第四个 “饮鸩止渴” 的手段是疯狂借债。印度外债总额已超过 6000 亿美元,每年仅利息支出就高达 500 亿美元。但印度政府采取 “借新还旧” 策略,2022 年新增外债 470 亿美元,根本没打算真正偿还本金。这种庞氏骗局式的融资方式,虽然暂时维持了外汇流动性,但也让印度陷入债务陷阱,一旦国际资本抽离,后果不堪设想。 第五个 “损招” 是货币贬值和外汇管制。印度卢比近年来持续贬值,2024 年对美元汇率跌至 1:135,虽然刺激了出口,但也导致进口成本飙升,加剧了通胀。同时,印度政府限制外资汇出,强制要求企业将部分外汇留存国内,甚至通过 “柔性锁留” 手段让外资利润无法出境。这种做法虽然短期留住了外汇,但严重损害了国际投资者信心,2023 年外资流入同比下降 16%。 最后一个 “暗箱操作” 是国际资本博弈。印度利用西方 “中国 + 1” 战略,吸引那些想转移供应链的企业投资,2022 年吸引外资 848 亿美元。但这些外资进入后,往往被印度的官僚体系和法律漏洞困住,资金难以自由流动。比如阿达尼集团遭遇做空后,外资撤离导致股市蒸发 1530 亿美元,但印度政府依然通过政策诱导维持着外资表面流入。 这种生存策略的本质,是将国家信用和经济安全置于极高风险中。印度通过透支未来、依赖灰色收入和国际投机行为,勉强维持着国际支付能力,但代价是国家信誉严重受损(如赖账 “阵风” 订单)、通胀率飙升至 9.9%、外债占 GDP 比重高达 19.4%。更致命的是,印度制造业并未因这些操作而真正升级,2024 年制造业占 GDP 比重仅 14%,远未达到 “Make in India” 设定的 25% 目标。 说白了,印度就像一个靠借高利贷、打零工和偷摸赚钱维持生计的家庭,虽然暂时没断炊,但早已债台高筑、根基不稳。这种模式的可持续性完全依赖国际环境的宽松和投机机会的持续存在,一旦全球经济波动或西方资本翻脸,印度很可能重蹈斯里兰卡破产的覆辙。而那些被印度赖账的国家,比如法国,只能哑巴吃黄连 —— 毕竟在国际博弈中,实力才是硬道理。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印度年年贸易逆差,却还有钱支付外国货物的金钱呢?那是因为印度
探修説
2025-07-12 22:14:15
0
阅读:0